港大醫學院「師生共策」創25教學項目 助提高學習效益 每年逾2000學生受惠
2024-07-08 11:46
香港大學醫學院自2019年起推行「師生共策教學」計劃,採用「由下而上」的模式,鼓勵醫科生參與教學工作,計劃推行至今5年,生物醫學學院、臨牀醫學學院講師及數碼教育顧問孔美麗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師生通過計劃共設計超過25個創新的教學項目,並正式納入課程,每年逾2000名學生從中受惠。有共同策劃部分項目的醫科生表示,項目能優化教學條理,凸顯課題重點,助同學及師弟妹提高學習效益。
記者 吳詩怡
「師生共策教學」鼓勵醫科生與老師共同設計教材和教學內容,提供更切合學生需要的課程。計劃推行5年間,共獲4項本地及國際教學類獎項,包括被譽為教育界「奧斯卡」的QS全球教學創新大獎中的「夥伴關係的力量」組別銅獎。
推行5年共獲4獎
孔美麗向本報表示,在計劃下,每年有超過2000名學生從中獲益,項目規模亦有所增長,累計有近150名學生共策者、逾50名教授及教學人員等參與計劃。計劃已擴展至所有醫療衛生科學課程,望惠及更多學科的學生。
部分師生共策教學的項目包括教育用記憶卡(Flashcard resources)、主動學習研討會(Active learning workshops),以及臨牀模擬互動工作紙(Clinical interactive worksheets)。其中,教育用記憶卡由港大醫學院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四年級生陳禧民於2021年發起,團隊包括20多名師生,由學生負責整合教材,並經由教師審核,以確保無誤。項目累計花上1000小時,最終整合2000張記憶卡,已成為藥理學的教材。
醫科生的課業繁重,參與計劃的學生共策者並沒有學分的加乘。陳禧民作為項目的學生「領頭羊」,笑稱自己是「擠時間」從繁忙的課業中抽身投入項目。教學用記憶卡成為正式教材後,獲同學正面回饋,認為項目能優化教學條理,凸顯課題重點,助同學提高學習效益。他表示,同學於課後會追問教育用記憶卡會否有更新,可見他們對教育用記憶卡有需求。
切身理解教學思慮
陳禧民樂見項目能回饋師弟妹,計劃對他自身亦有所增益,他將來有意投身醫學教育,是次計劃是他培養教學技能的機會,為未來鋪路。他續指,「幫病人是一個一個醫治,教到一班好醫生是為教學出一分力。」
另一名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的三年級生吳芷晴,則參與主動學習研討會及臨牀模擬互動工作紙的項目設計。前者納入正規課程,將學生的學習模式由被動化為主動,由教師或高年級學生帶領討論或解答疑難,助學生掌握知識及技術;後者利用創新科技,就不同醫學範疇或病例向學生提問及回饋,助學生逐步深入思考、解決醫學難題及學習醫學知識。吳芷晴身兼多職,作為設計者、觀察者及使用者,收穫了教學相長的效益。
陳禧民及吳芷晴均表示,當他們與老師共同設計課程時,能夠切身理解老師在教學上的思慮。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