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治療 助自閉症孩童打開社交大門|教研並進
2024-05-28 12:55
全球每100人裏,大概有1人被診斷有自閉症譜系障礙,其中又有約三分一同時有智力障礙。在香港,每10000人中,大約有16.1人患自閉症。如果兒童有自閉症和智力障礙的特殊教育需要,其個人和家庭都難免會面對很大挑戰。教育工作者需要針對他們的需要提供額外幫助,目前最主要的方法是透過行為干預來幫助這些孩子提升社交技能,如模擬社交場景和小組遊戲,學習社交用語或交友潛規則,讓他們能更順利融入學校和社會。但是,這些孩子在智力、語言和社交能力方面的差異,可能會影響到行為干預的效果。因此,我們需要找出更有效的方法,並評估這些方法對孩子的實際效果。
行為干預新視野
國外研究發現,音樂治療能幫助自閉症的孩子改善社交反應。此外,孩子的神經活動變化,也就是他們大腦中神經元的活動模式和強度,可能是預測治療效果的有效指標。神經活動的變化可以反映出孩子對特定刺激,如社交或音樂的反應程度和喜好。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孩子對社交有很大的興趣,那麼他/她的神經活動在面對社交刺激時可能會變得更為活躍,在小組遊戲治療中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同樣地,如果一個孩子非常喜歡音樂,那麼他/她的神經活動在接受音樂刺激時可能會有變化,並在音樂治療中可能會有更大的進步。
通過觀察孩子的神經活動,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們對社交和音樂的反應,從而更有效地預測治療的效果。
本港音樂治療實證探索
為了解音樂治療能否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更好地進行社交溝通,香港教育大學及國際音樂治療中心的合作團隊,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醫務衛生局的醫療衛生研究基金資助,在本地進行一個研究實驗。研究團隊將67名有自閉症和智力障礙的小學學童分成2組,其中一組接受小組式音樂治療,另一組則以其他形式學習社交技巧。
結果發現,12星期後2組學童的社交行為都變得更好。他們在兒童自閉症量表的前測分數為32.1(音樂治療組)及31.6(對照組),在後測則顯著下降至30.8(音樂治療組)及29.9(對照組)。值得注意的是,接受音樂治療的學童在活動中的參與度和主動性都有顯著提高。他們的參與度由平均146分提升到165分,主動性亦由平均7.6分提升到12.4分。
我們更發現,學童在活動開始前對社交和音樂的神經反應,可以預測他們在活動中的表現。對社交場景有較高神經反應的學童,會更積極參與小組活動;而對音樂有較高神經反應的學童,在參與音樂治療時則會有更大的情緒反應,可能是因為他們很喜歡音樂,但未能有效地自我控制。
透過與參與研究的學童家長的訪談,我們了解到他們對孩子參加音樂治療的看法。家長們在參加研究前對音樂治療的期望,是幫助孩子的情緒控制、提高溝通技巧和交朋友的能力。治療活動結束後,幾乎所有家長表示,孩子對音樂治療都非常積極及有興趣,並且在情緒控制行為上有改善。家長均表示,他們會讓孩子繼續接觸音樂。雖然孩子在音樂治療期間表現出對音樂的興趣,但家長們不期望孩子要達到演奏級水平,又或以他們的表現去作考核。他們只希望孩子能保持對音樂的熱愛,因為音樂能讓孩子感到快樂,也是一種放鬆和紓緩情緒的方式。
另類語言幫助表達感受
整體來看,研究證明了音樂治療有助自閉症和智力障礙的孩子改善社交行為,我們亦可以透過孩子對社交和音樂的神經反應來預測他們在治療中的效果。有自閉症和智力障礙的孩子通常不擅長用語言表達自己,但音樂就像是另一種語言,可以幫助他們表達內心的感受。
我們建議香港應該多提供和加強音樂治療的培訓,讓它成為正式醫療輔助專業,或在學校實施。對於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來說,家長可以考慮讓他們參加小組音樂治療,不僅能降低成本,也更容易讓孩子持續地接受治療。未來,我們希望能更好地將神經指標應用到臨牀實踐中,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提供更個人化的支援,透過音樂治療等有效方法讓每位兒童能發揮所能。
本欄歡迎院校學者投稿,分享個人學術見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為限,查詢及投稿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副教授任演納博士研究助理梁狄超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4年5月28日教育版專欄「知識轉移」。
延伸閱讀:
--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