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中國思想體系的思想家 整頓吏治直言敢諫的政治家|歷史人物

2024-01-12 14:00

思想家

獨尊儒術董仲舒

董仲舒創立了一個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新思想體系,不但深得漢武帝的賞識,他提倡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更令儒學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影響後世長達2千多年之久。
董仲舒強調的是「融匯貫通」,他以儒家思想為中心,並將部分內容加以改良,結合不同流派的學說貫穿在一起,形成一套合乎當時社會需要的理論,他認為每一種思想,最初的原意都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況,但經過時移勢易,要面對的問題亦會有所不同,因此思想一定要有所調整,不可能固步自封,盲目跟從,這樣才能做到富國強兵,人民得以安享太平。
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主張,對他連續進行了3次策問對答,內容主要圍繞天人關係之間的問題,史稱「天人三策」:首先說明君權神授,用來幫助鞏固皇帝的統治權;然後在治理國家的政策上落筆;最後強調廣納天下賢才的重要性。董仲舒不但為西漢皇朝帶來轉變,更為中國2千多年的政制模式和社會秩序結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了解更多有關董仲舒的故事:

董仲舒,西漢著名的經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元光元年,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天人三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思想體系,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深得漢武帝的讚賞和採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2千多年。

  • 生卒年份: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
  • 重要著作:〈天人三策〉、〈士不遇賦〉

名句節錄:
「君子不隱其短,不知則問、不能則學。」《春秋繁露》

宋朝理學宗師朱熹

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及教育家朱熹,是繼孔子及孟子以後,在弘揚儒家學說當中最傑出的大師,後世尊稱他為「朱子」,他亦是宋朝偉大的教育家,重建了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白鹿洞書院,更將儒學四大著作《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輯訂為《四書》,其璀璨的一生都奉獻給理學思想和普及教育。
朱熹被譽為一代「理學」宗師,因為他不但在儒家的經典學說上做學問,更是利用不同的思考方式,例如以佛家和道家的角度去分析儒學,重新建立了一套完整並屬於當時社會的道德理論,強調「格物窮理」和遵循「天理」。格物窮理指的是探求事物蘊含的真理,而天理則表示人們一切行為的標準,因此朱熹主張世人多讀聖賢書,多觀察周邊事物。
了解更多有關朱熹的故事:


朱熹,字元晦,齋號晦庵、考亭,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南宋理學家,程朱理學集大成者,學者尊稱朱子。朱熹家境貧窮但自幼聰穎,紹興十八年(1148年)中進士,年僅19歲,歷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四書》為教本,也成為後代科舉應試的科目。

  • 生卒年份:1130年—1200年
  • 重要著作:《四書章句集注》、《詩集傳》

名句節錄: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訓學齋規〉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勸學〉

朱熹重建的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維基百科圖片)
白鹿洞書院(維基百科圖片)
白鹿洞書院朱熹銅像(維基百科圖片)
白鹿洞書院朱熹銅像(維基百科圖片)
禮聖殿(維基百科圖片)
禮聖殿(維基百科圖片)
白鹿洞書院周敦頤銅像(維基百科圖片)
白鹿洞書院周敦頤銅像(維基百科圖片)
先賢書院(維基百科圖片)
先賢書院(維基百科圖片)
白鹿洞書院(維基百科圖片)
白鹿洞書院(維基百科圖片)
紫陽書院(維基百科圖片)
紫陽書院(維基百科圖片)
白鹿洞(維基百科圖片)
白鹿洞(維基百科圖片)
櫺星門(維基百科圖片)
櫺星門(維基百科圖片)
朱子祠(維基百科圖片)
朱子祠(維基百科圖片)
文會堂(維基百科圖片)
文會堂(維基百科圖片)
碑林(維基百科圖片)
碑林(維基百科圖片)

政治家

先天下之憂而憂范仲淹

一篇千古傳誦的〈岳陽樓記〉,除了凸顯范仲淹擁有極高的文學素養之外,亦是他作為北宋名臣的真實寫照,反映出他的崇高抱負。
〈岳陽樓記〉除了表達范仲淹的愛國情懷之外,文中兩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他的人生態度,范仲淹的注意力只會集中在人民的福祉上,甚至為此而不會顧惜自己的性命,他曾將飢民所吃的野草帶回去獻給宋仁宗等皇室貴族,讓他們了解老百姓的淒苦生活,以提醒他們不要過分奢侈,可見他在政治理念上忠直敢言,絕不畏縮。
就是因為范仲淹深明「民心不在,國家何存」的道理,因此他極力推行「慶曆變法」,把整頓吏治作為主要方向,以提升官僚的行政效率,解決人民的困苦,但由於宋仁宗的優柔寡斷,沒有決心徹底進行,加上改革觸動了絕大部分貴權和高官的既得利益,以致變法遭受的反對聲音太大而失敗收場,但范仲淹的愛民思想和仁人志士的情操卻名垂不朽。
了解更多有關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字希文,諡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范仲淹能文能武,宋仁宗時,西夏戰事復燃,范仲淹臨危受命,以陝西經略安撫副使,主政延州。范仲淹以修固邊城、精練士卒、招撫屬羌、孤立西夏,積極整頓軍備,堅持以守為攻。宋夏於慶曆四年和議,范仲淹穩妥積極的防禦戰略取得實效。范仲淹最為人爭議莫過於慶曆變法,其中整頓官僚制度,遭受反對聲音空前,最終以失敗告終。

  • 生卒年份:989年—1052年
  • 代表作:〈岳陽樓記〉、〈蘇幕遮.碧雲天〉、〈漁家傲.秋思〉

名句節錄: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蘇幕遮.碧雲天〉

范仲淹創建的蘇州文廟府學:

范仲淹創建的蘇州文廟府學,開創了廟學合一的體制。
范仲淹創建的蘇州文廟府學,開創了廟學合一的體制。
蘇州文廟大成殿(維基百科圖片)
蘇州文廟大成殿(維基百科圖片)
蘇州文廟及石刻(維基百科圖片)
蘇州文廟及石刻(維基百科圖片)
「德俟天地、道冠古今」坊和萬仞宮牆(維基百科圖片)
「德俟天地、道冠古今」坊和萬仞宮牆(維基百科圖片)
大成殿內部(維基百科圖片)
大成殿內部(維基百科圖片)
櫺星門(維基百科圖片)
櫺星門(維基百科圖片)
蘇州范仲淹雕像。
蘇州范仲淹雕像。

唐代開元名相張九齡

張九齡是唐代有名的賢相,亦是一位直言敢諫、高瞻遠矚的政治家。他深知安祿山的狼子野心,一直懷有謀朝篡位之意,因此曾經極力勸諫唐玄宗誅殺安祿山,可惜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納,最終引發幾乎導致唐朝滅亡的「安史之亂」。另外,在與李林甫等人的權力鬥爭中,張九齡被李林甫誣蔑而罷免他宰相一職,導致張九齡對朝政心灰意冷,只好告老還鄉。
〈望月懷遠〉是張九齡的經典詩作之一,當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更成為千古佳句,他細緻地描繪出因月夜而觸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情景交融,自然流暢,由此可見,雖然張九齡在朝野上處事剛強不屈,但他亦是一位柔情似水的文學大師。

唐朝重用胡人安祿山,最終引發幾乎導致唐朝滅亡的「安史之亂」。
唐朝重用胡人安祿山,最終引發幾乎導致唐朝滅亡的「安史之亂」。


了解更多有關張九齡的故事:

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人。唐代唯一由嶺南書生進身的宰相、詩人。人稱「張曲江」。張九齡聰明敏捷,善於屬文。景龍初年進士及第,授校書郎。唐玄宗即位,遷右補闕,得到宰相張說獎拔,拜中書舍人,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遷中書令,開元盛世的最後名相。他舉止優雅,風度不凡。富有膽識和遠見,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枉法,不附權貴,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

  • 生卒年份:678年—740年
  • 重要著作:《張曲江集》

名句節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望月懷遠〉

韶州的張九齡紀念公園,園內建有韶州歷史文化博物館。(Trip.com圖片)
韶州的張九齡紀念公園,園內建有韶州歷史文化博物館。(Trip.com圖片)

延伸閱讀:

文:星島小學學生報《陽光校園》編輯部、勵進教育中心;圖:網上圖片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