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角文化建築庭園 感受中華文化風|探索社區

2023-12-10 14:00

荔枝角吹出中華文化風

饒宗頤文化館和中式公園「嶺南之風」,是荔枝角區內的兩大著名文化地標,有着別致的傳統文化色彩,令本來平平無奇的美孚住宅區,也彷彿變得特別優雅。今期我們就來看看荔枝角的特色建築和庭園設計吧!

饒宗頤文化館
饒宗頤文化館
中式公園「嶺南之風」
中式公園「嶺南之風」

百年建築 文化地標

荔枝角除了有港英政府時期,以中西合璧及以人為本方針修建的饒宗頤文化館外,亦有填海造地後,古色古香的「嶺南之風」庭園景致。不論中式西式,這些建築技術的特點,都是為了應對香港潮濕多雨的氣候,以及減少颱風吹襲的影響。

中西合璧 饒宗頤文化館

被園林環繞的饒宗頤文化館,坐落荔枝角山崗。建築群內栽種了數百棵宮粉羊蹄甲,大家既可賞花,也可觀賞百年古木、山指甲、蓮花池等不同美景。 

在藝術館(左)及保育館(右)的中央以一個荷花池及三顆大石所構成的「天光雲影」。
在藝術館(左)及保育館(右)的中央以一個荷花池及三顆大石所構成的「天光雲影」。
饒宗頤文化館分為上中下三區,圖為中區的中庭。
饒宗頤文化館分為上中下三區,圖為中區的中庭。
下區藝術館和保育館俯瞰圖。
下區藝術館和保育館俯瞰圖。
在饒館中區對出的荔枝角收押所的山坡位置,發現九龍關界碑,證明此處曾為關廠。圖為常設展覽廳的仿製品。
在饒館中區對出的荔枝角收押所的山坡位置,發現九龍關界碑,證明此處曾為關廠。圖為常設展覽廳的仿製品。
饒宗頤文化館藝術館在活化前的外觀。(維基百科圖片)
饒宗頤文化館藝術館在活化前的外觀。(維基百科圖片)
饒宗頤文化館曾用作傳染病醫院。
饒宗頤文化館曾用作傳染病醫院。

饒館的歷史其實來頭不小,它曾經是清政府的海關分廠、華工屯舍、檢疫站,甚至還被用作監獄、傳染病醫院及精神復康院。它最早期的建築可追溯至九龍關深水埗關廠時期(九龍關是指香港九龍邊界的海關),有逾百年歷史,多年來因應社會需要而改變用途。例如早年為了對應天花病爆發,港英政府將這裏修葺成現在的紅磚矮屋群,以充當檢疫站;在囚房不夠時又改建成監獄;後來當青山醫院人滿之患時,就充當精神病院等。 

『粵光寶盒』中秋市集嘉年華暨饒宗頤文化館開放日2019
『粵光寶盒』中秋市集嘉年華暨饒宗頤文化館開放日2019
演藝學院2019年在饒宗頤文化館舉辦的放映及展覽活動。
演藝學院2019年在饒宗頤文化館舉辦的放映及展覽活動。
饒宗頤文化館《歷史建築活化:機遇與挑戰演講及圓桌討論》
饒宗頤文化館《歷史建築活化:機遇與挑戰演講及圓桌討論》
饒宗頤文化館設施「文化講堂」適合舉辦講座及靜修活動。
饒宗頤文化館設施「文化講堂」適合舉辦講座及靜修活動。
饒宗頤文化館園區地圖及設施一覽。
饒宗頤文化館園區地圖及設施一覽。

政府因饒館特殊的歷史意義,將其確認為三級歷史建築,且列入首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再活化成今日的饒館,在這裏舉辦一系列文化活動,成為當地文化新地標。

饒宗頤文化館圖片
饒宗頤文化館圖片

如何前往: 港鐵美孚站B出口,前行至中電變電站,登上行人天橋,左轉至青山道休憩公園,於交通燈處橫過青山道,即抵達饒宗頤文化館。

細看饒館建築特色

甫踏入饒館,就會看到融合中西而建的「藝術館」,仍然保存着百年前的建築特色。

紅磚橫切面一行長、一行短。短的部分代表磚頭深入牆內,相比一般全是橫向拼成的磚屋厚近一倍,亦更為堅固,而受力點則以花崗岩代替。此外,為了防止使用者出入時碰撞磚牆粗糙表面而受傷,亦特意將人可觸摸之處磨得光滑。

對流門、 巨大橫樑以及壁爐,都是典型西式建築風格。

屋頂部分是層層疊疊的中式瓦片。在香港、澳門及華南地區,西式建築搭配中式瓦片是常見設計,因為中式瓦片較用石製成的西式瓦片成本更低,且更適應潮濕多雨的天氣。

傾斜的窗台、底下的坑道及踏步磚,都是為了能在下雨時,雨水不會接觸牆身而自然落下。因此即使下着微微細雨,主體牆身仍能保持乾爽。

庭園洋溢中華風

除了建築工藝,饒館亦有不同特色景點:

「天光雲影」荷花池
意念來自宋朝理學家兼詩人朱熹的詩〈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鏡)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意思為當不斷讀書學習知識時,心就能澄明如鏡;水有孕育生命,生生不息,不斷發展之意。再加上饒宗頤愛荷,故藉荷塘 寄望年輕人多多學習和傳承中華文化, 成為謙謙君子。

鎮館之寶四拼荷花圖 
掛於「藝術館」常設展覽「文化傳承——華學大師饒宗頤教授的故事」 展區中的四拼荷花圖,有鎮館之寶的美名,是饒宗頤為了文化館而特意繪畫贈予的作品。畫作繪出荷花由含苞待放到枯萎的面貌,既可獨立觀看,亦可整體欣賞。

古色古香「嶺南之風」

遊完饒館,下一站去鄰近港鐵美孚站的荔枝角公園,走進古裝電視劇經常在這裏取景的「嶺南之風」。「嶺南之風」是一個中式庭園建築,共有十景,位於荔枝角公園內,而荔枝又是嶺南名果,故以嶺南,即廣東、廣西、海南及香港和澳門一帶的傳統園林風格建成。 

荔枝角公園以嶺南,即廣東、廣西、海南及香港和澳門一帶的傳統園林風格建成。 (發展局綠化園景及樹木管理組圖片)
荔枝角公園以嶺南,即廣東、廣西、海南及香港和澳門一帶的傳統園林風格建成。 (發展局綠化園景及樹木管理組圖片)
荔枝角公園秋冬落羽杉紅,甚有畫意。( Sajahan Rayn圖片 )
荔枝角公園秋冬落羽杉紅,甚有畫意。( Sajahan Rayn圖片 )
岩巉的太湖石襯托出公園的庭院設計。( Sajahan Rayn圖片 )
岩巉的太湖石襯托出公園的庭院設計。( Sajahan Rayn圖片 )
非常適合作為親子休憩
非常適合作為親子休憩
優美景色吸引不少人在此寫生。
優美景色吸引不少人在此寫生。
不怕人的鴿子坐在九曲橋上。
不怕人的鴿子坐在九曲橋上。

園內建築皆圍繞池水而建,中央以迴廊及九曲橋相連,庭園式布局可減弱颱風對園林的侵襲,及以林蔭陰影減少熱輻射作降溫之用。「嶺南之風」各個建築均圍繞碧波蕩漾,名為月池的水池而建,運用如陶塑、瓦作、灰塑、石雕和木砌等建築工藝裝飾,豐富多采,亦是嶺南園林的建築特色。古色古香的建築,吸引不少遊人寫生、拍照,亦是古裝劇集的取景處。

十景推介

 「月起薰來」
 「月起薰來」

 「月起薰來」- 是全園中心點,敘景的高峰,使整個空間結構更緊湊,古人云:「大園難於緊湊,小園難於寬綽」。月夜之時,從前坪可賞水月交融之景色。

「橋廊畫舫」
「橋廊畫舫」

「橋廊畫舫」- 是結合迴廊與涼亭的拱橋,架於月池之上,將水池分為兩邊,一邊正方規則,另一邊呈不規則形狀,兩相對照,陰陽交錯。坐在其中,可感受微風輕拂,傾聽流水淙淙、雀鳥鳴叫,更顯寫意。

「北門茵綠」
「北門茵綠」

「北門茵綠」-此景區可欣賞蔚藍天空,晚上星辰滿空,是香港市區內難見之景象。入園者可視為開場白,離園者可視為園林樂章之終。 

「觀雲逐月」
「觀雲逐月」

「觀雲逐月」- 紀念清末變革派文人康有為而建,傳承其「中西合璧」的概念,以中式英石和西式花磚砌成,內有康有為所撰對聯,樓台上可觀全園景色。

「弈亭殘局」
「弈亭殘局」

「弈亭殘局」- 由「秘譜亭」和象棋殘局組合而成。相傳棋書有「橘中秘」和「梅花譜」,故取名「秘譜亭」,愛好下棋的同學可以藉此挑戰古人智慧。

「有鳳來儀」
「有鳳來儀」

「有鳳來儀」- 方池中有龜石雕,同類石雕可見於佛山祖廟,景野止於橋廊,半池半水,陰陽交泰,是園林造景常用之手法。 「來儀」表示有尊貴要人來臨。

如何前往: 港鐵美孚站A出口,右轉穿過美孚新邨步行約3分鐘。

文:星島小學學生報《陽光校園》編輯部;攝:本報記者;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饒宗頤文化館網站、維基百科
訂閱《星島校園報》連環送學習天書及網上練習,立即瀏覽了解詳情:https://bit.ly/BTSEP2023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