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生涯規劃之基:自我了解

2021-06-11 11:31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近日,某電視台播出一個以配音為比賽項目的電視節目。在節目中,一眾慣常面對鏡頭的演員暫時退居幕後,進行聲演。他們要為特選的劇集和卡通片角色進行配音,然後由專業配音員作點評和評分。為何我如此留意這個節目呢?這是因為配音員正是我兒時的「我的志願」。還記得當時我還是一名小學生,放學回家後,我喜歡將正在播放的卡通片錄下,看幾篇,寫下台詞,然後關閉聲音,重播片段來嘗試配音。回想起來,這也可算是一個自我設計的實習機會吧!然而,我的配音員生涯也止於此,因為升上中學後,我開始有了更多不同的嗜好(如打籃球和彈吉他),亦多了與同學的社交,配音這興趣和志向便漸被遺忘了。

若然有人在當時問我,認為自己是否勝任、適合和持續樂於成為一名配音員,我相信也沒有確切答案。因為以往學校並沒有升學擇業輔導組,亦沒有生涯規劃組,老師也很少跟我們提起未來工作,因此大部分同學都沒有想過這些問題,還是先讀好書,行一步,想一步。

現時的學生則有更多支援了,因為生涯規劃已逐漸成為香港學校教育的其中一個重點。它不僅僅是為了學生選科、選校、擇業進行輔導而設,它的更重要或更根本功能,是讓學生更了解自己,讓他們更了解自己是一個甚麼樣的人,有何志向和能力傾向等。近年,不少學校都會舉辦一些如九形人格工作坊,或正向教育提倡的二十四個品格強項工作坊等,過程中要學生回答問卷題目,再通過分析,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質。對於以這些工具進行的性格分析精準度,各人有不同意見。然而,即使單單是這個活動本身,已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十分難得的自我反思機會。

今時今日,面對資訊海量、環境多變,教育工作者必須與時並進,讓學生跟得上時代的步伐。然而,在我們不斷向外追趕的同時,也千萬別忘了要照顧他們內在的自己。畢竟沒有一個學科適合所有學生,亦沒有一個職業適合所有人。要了解自我,方能為自己的未來作出明智和合適的選擇。

電郵:[email protected]

馮漢賢
作者為中學經濟科科主任、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教師、課程發展議會學習領域委員。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6月11日教育版專欄「 學與教」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