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2021】香港文化滋養我的創作——徐國能筆訪對談

2021-05-05 10:27

編者按:文憑試中國語文科閱讀卷上周舉行,今屆考材首現翻譯文學作品,而台灣作家徐國能繼〈第九味〉後,其散文〈火車和橘子〉又再列為考題,成為首位作品兩度列入題目的作家。他接受本報越洋訪問,回應作品再成考題之餘,談到他對芥川龍之介〈橘子〉的喜愛,繼而創作〈火車和橘子〉的點滴。他又提到香港文學作品、流行歌曲與電視劇,都是其文學養分的重要來源,「香港在競爭中常顯露的智慧和幽默,還有豐富的文化底蘊,依舊很迷人」。徐國能與記者答問,全文如下:

奇特而意外的緣分

問:對於〈火車和橘子〉今年獲選為香港文憑試考材,知道這件事的當下感受是怎樣的?心境上和一四年獲知〈第九味〉獲選為考材時,會有不同嗎?

徐:我是通過網絡,有朋友、學生和我提起這件事。當下覺得百感交集,因為覺得幾年前(印象中是二○一四年)才成為考題,如今又選為題目,忽然之間才覺得原來歲月匆匆,當年考試的學生,現在都已經畢業工作了。這幾年,我常被學生、老師問到,第九味是哪一味?當年我以為我知道人生是何滋味,如今我似乎才更明白了人生回首歲月的悠悠感歎,香港這兩個命題對我來說是奇特而意外的緣分,我覺得考的不是學生,而是我自己,對文學與生命的深深思索。

隨時體察世情

問:如果由你來回答這道題目,你自己會怎樣回答?(中文科卷一第十六題,節錄〈火車和橘子〉文末收結全文的一句「我想,如果是幼稚的我站在一個命運必經的轉彎路口,列車隆隆駛過,我又該用甚麼情懷,去接住姊姊從她的故事里拋來的蜜柑呢?」,問考生此句有何深意並加以說明。)

徐: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題目。我認為好的文學,正是在提醒她的讀者,去理解旁人的心境和情感。芥川龍之介的小說寫的是他的覺悟,而我設想自己在故事中,又會有甚麼情懷。杜甫詩說: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是的,年幼的孩子並不能理解人間的憂愁、苦難,如果我只有七歲,那麼我會感謝姊姊給我一個好玩的禮物,品嘗橘子的甜;然而我已近五十歲了,我想我會感謝姊姊犧牲自己去做工養家,但嘗出的是橘子中的酸。隨時去體察世情,理解人生的難處與他者的苦,我覺得是文學的本質,也是我創作的初衷。

〈第九味〉考生成自己學生

問:這次其實也是首次有台灣作家的作品兩度成為香港文憑試的考材,有好些考生說操練歷屆試題時,有做過當年〈第九味〉的題目。身為作者,你會如何評價這一個現象?

徐:我覺得頗為意外,也許真正偉大的文學,並不一定適合當考題,我的作品較為淺顯通俗,自己又是老師,所以希望自己的文章不會給同學造成太大的困擾。如果有同學曾練習過〈第九味〉的命題,也不會影響考試的公正和評量的客觀性,因為作者雖是同一人,但內容主題和思考方向都是全然不同的,我更盼望同學們,人生中不要因為考試才讀文學,文學能在寂寞的時候,給予我們很多安慰和智慧。

芥川從細詩微發現意

問:可以給我們說一下,創作〈火車和橘子〉的背景嗎?當時你是以怎樣的心境寫出這些文字?對於芥川龍之介〈橘子〉一文,你本人有怎樣的看法?

徐:這也是我多年前的作品了,說來正巧,我知道這個考試消息時,正在讀我的學生葉秋弦的散文,她正是當年考過〈第九味〉的香港同學,後來來台灣讀師大國文系,與我相識,幾年前畢業回港深造。她的散文集:《綠皮火車》,好像在六月將在香港出版,綠皮火車是開往韶關的吧?我覺得她散文中的描述,和台灣不少火車沿綫很像。

當時寫〈火車與橘子〉,正是在火車上,某個假日清晨,搭火車去趕赴一個講席,車上許多外勞,焦急而熱切地用陌生的語言聊天,窒悶的空氣中,瀏覽沿途村落似未睡醒的風景,我多希望自己在寧靜的家中享受早報和假日咖啡,忽然就想到芥川那個小說,於是在火車上完成了草稿。芥川的作品我一直覺得非常了不起,可能是日本作家中,我最喜歡的一位。芥川能夠從非常細微的地方發現詩意和徹悟,他是一個敏銳的人,我們很容易看見別人的自大,卻很難覺察自己的渺小,芥川這篇蜜柑,我認為寫出了時代、階級社會、人際差異這些幽微的缺陷,也寫出了人因感情而偉大這個洞見,值得品味。

國文應超越國界

問:在香港,翻譯文學往往在中學的中文(國文)教育中佔比不多,台灣也會有類似情況嗎?如果忽略翻譯文學的重要性,對中文教育會有影響嗎?

徐:台灣的國文,也是幾乎杜絕翻譯作品的。或許,我們都被國文這個「國」字給局限了,而對它產生了既定的想像。然而近年,強調形音義、修辭、國學概論等等內容的國文,慢慢轉型為重視情感和藝術的文學,既是文學藝術,應該是超越國界的,我期待在國文傳統的領域中,能含納更多文學的因子。我自己在台灣師大國文系教授古典詩,但我與同學開讀書會,都是討論翻譯文學,我希望打開心胸視野,讓國文科的內涵更豐富,智慧更廣袤。

「香港居,大不易」盼不失自我

問:能給香港學生一些建議,提升他們的文學評賞與寫作能力嗎?

徐:印象中,香港是一個競爭激烈、努力奮進的地方,我小時候看港劇《大時代》之類的,感到香港居,大不易。然而香港在競爭中常顯露的智慧和幽默,還有豐富的文化底蘊,依舊很迷人。董橋先生的散文、金庸先生的小說、黃霑先生的老歌,都是我文學養分的重要來源,大家有興趣亦可親近。我只希望,港台的年輕朋友,不要只因為考試而讀書,有機會多接近文學和各種藝術,感受其中對人的悲憫和關懷,以及對苦難的超脫之道;讓自己在功利的追求之外,有一方純淨的心。世俗的得失,都是暫時的,能在洪流中不失去自我,其實才是真正的成功。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