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慮】浸大推網上認知行為治療計畫 助社交焦慮患者克服恐懼
2021-01-18 13:58
社交焦慮是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但患者往往抗拒治療,令生活受到影響。浸會大學推出「自在社交」網上認知行為治療計畫,結合線上及線下服務,並採用虛擬實境技術,讓患者練習日常社交及面對陌生人,以克服恐懼及焦慮。研究團隊正招募六百名十八至七十歲患者免費參與,期望讓參加者的社交生活重回正軌。
社交焦慮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見,患者接觸陌生人或於公眾地方時,會表現不成比例的恐懼和焦慮,例如求職面試前連續數日失眠,或很抗拒面試,影響日常社交接觸。有機構於一五年統計,香港約有二十四萬個患者,但精神科醫生及臨床心理學家合共只有約一千個,未能應付龐大需求;患者也抗拒治療,只有約百分之九會尋求治療。
有見及此,社會工作系副教授潘佳雁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去年開展「自在社交」計畫,並於今年正式向公眾推出為期十三周、結合線上及線下輔導的治療服務。當中有九星期是線上服務,患者每周透過網頁或手機應用程式參加一節單元,例如觀看個案示範影片、做練習及自我評估,了解為何會出現焦慮,以及如何放鬆。
線下服務包括三次面談及兩次電話跟進,其中兩次面談採用「虛擬實境(VR)暴露治療」,讓患者體驗五個日常社交情境,包括「參加求職面試」、「做口頭報告」、「上司評估工作表現」、「提出反對意見」及「在公眾地方喝飲品」。這些情境模擬真實環境及使用真人影像,患者戴上VR裝置後可與人物互動,嘗試應付緊張及焦慮,治療師及輔導員亦會提供協助。
計畫專門為港人設計,影片及VR暴露治療都採用廣東話,題材也以本地文化為背景。潘佳雁指,線上治療彈性大,患者可按個人步伐進行,VR暴露治療成本較低,方便治療師掌握治療內容,成效不比實境治療遜色,「特別適合不想被社會標籤或無法負擔傳統面談輔導服務的人士。」
研究團隊目前正招募六百名十八至七十歲的患者免費參與,他們須先透過網上登記,經初步評估及面談,並確定有社交焦慮;團隊亦打算在將來為約百名本地心理健康專業人士提供培訓。
預計在二三年完成的「自在社交」計畫,獲研究資助局研究影響基金和浸大資助超過六百萬元,並得到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心理學系研究人員提供意見,及與本地社福機構利民會和明愛全樂軒合作。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