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新方向
2020-03-26 14:34
抗疫期間,孩子不用上課,但仍需要完成很多網上學習,甚至是大量功課,一家人都感受壓力,相當不容易。努力學業,彷彿是香港孩子成長的指定動作;而爭取好成績,也是香港爸媽教養孩子的重點目標。
情況不同了
不過,當下世界疫情嚴重,經濟環境悲觀,國際關係緊張,既有的穩定生活和秩序不復存在,所有人都期望疫情過去,盡快回復正常生活。
不過,所謂「正常生活」該是怎樣?身為爸媽,必須思考孩子面對未來的生活,所需要的是甚麼?他們怎樣可以生活得更好?好成績的價值何在?除此以外,還要思考他們應該擁有怎樣的質素。
高分低能
我認識不少年青人,從少以拿好成績為目標,全副心神都在讀書。除此以外,在教室外的事情就不太掌握了,待人接物如幼稚園娃娃。
的確他們的成績好,但就是俗稱「讀死書」,對人態度冷漠恐慌,遇上人與人之間的言外之音、話到口邊留半句,完全反應不過來,只想鑽進書裏,在紙張上生活,繼續過逗留在知識象牙塔的僞生活。
心理反彈力
遇上逆境,人在心理上要有反彈力。當下疫情,人人困在家,擔心各種事情,情緒總是又鬱又悶又煩躁,焦慮情緒急升,這都是心理痛楚的反映。擁有高心理反彈力的人,既會感受痛楚,也知道不應逃避、解決問題。
一般而言,他們身邊都有可以信賴的家人朋友社群,互相支持,所以,重視關係的人、願意投入建立互信關係的人,在面對困難時常常表現篤定,對未來抱有期望,這也是被愛的神奇功效。
對,我用上了「愛」這個字。因為人際關係中總會有功利成分,即使是親子範圍,在孩子成長的階段,有些爸媽經常在網絡群組接觸,建基於相互需要,而不是無條件的付出、支持和關心。
成為付出者
而成為付出者、立志幫助人,這也可以培養心理反彈力。透過幫助人而得到力量,自覺會變得更堅強,尤其面對疫境,便不容易倒下。不過,也常見付出者心有鬱結,不太開心,因為他們在助人中過度勞累,也忘記照顧自己的需要。
同時,樂於助人的人,有時會引來身邊一堆懶鬼,甚麼也推給付出者,甚至是利用對方的善良。因此,孩子在未來必須更樂意社交和與人深交,這才是活知識,是書本上學不來。
作者:何念慈
《親子王》授權轉載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