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齊下減棚架意外 因地制宜勿為改而改
2025-03-24 00:00
針對香港近年發生多宗涉及建築地盤竹製棚架的嚴重、致命意外,政府日前推出新措施,要求本月中起招標的新建樓宇工程合約,最少要有一半採用金屬棚架。有關注建築工人安全的工會及團體表示歡迎,認為有助減少相關意外發生。亦有另一些工會及部分建造業界人士提出質疑,認為建議未必能有效提升地盤安全,卻會危及大量本地竹棚工人生計,令香港本已相當高昂的建造成本進一步上升,不利政府提速提量建屋。
竹棚成本較低靈活多變
以竹棚進行高空建築工序,相傳早於商周時代出現。好處是就地取材,成本較低,而且靈活多變,可隨時因應地盤空間和建築物形狀即場削竹調整,不像現代金屬棚架較多使用預製標準組件,較難臨時切割改動。加上竹本身是空心,密度低,重量輕,易於運送及存放,出現冷縮熱脹的問題亦較小,特別適合搭建用於高空、凌空外牆維修的「飛棚」。
不過,相對於金屬棚架,竹棚是否穩妥安全,很依賴搭棚師傅的技術和手工,以及在棚上工作的工人有否恰當地使用。竹棚經風吹日曬雨淋而出問題的機會亦較高,需要定期檢查和維護。尤其香港的建築物越起越高,大量使用玻璃幕牆和鋼材設計,令竹棚更難「落釘」加固。還有極端天氣令狂風暴雨增多,都對竹棚安全性構成威脅。此外,一般而言金屬棚架可提供更工整的通道和平台,工人在棚架上工作會較為方便和安全。
據政府指出,現時業界約有1萬名註冊棚工,當中近8000人為金屬棚工或同時擁有兩種資格,即是純竹棚工只有約2000人;加上當局並非全禁竹棚,建造業議會已提供課程協助工人學習新技能,相信建議對業界人手供應和工人生計影響不大。但根據工會所講,由於金屬棚架較竹棚重,對工人的體力要求較高,許多年長的註冊金屬棚工其實已不勝任,老竹棚工人亦難以轉型,實際活躍的金屬棚工只有約4000人;尤其金屬棚工可申請輸入外勞,建議對本地棚工會造成極大影響。
傳統工藝成旅客打卡點
成本方面,業界估計改用金屬棚架會較竹棚高出2至3倍,而且不但涉及建材和運輸、存放成本,還有搭建和拆卸時需要更多人手和時間。近年政府財赤嚴重,引發社會關注工務工程造價偏高和施工期過長等問題,推出多項措施希望可提速削支,限制竹棚建議卻與此背道而馳。業界尤其擔心政府會要求連私營工程也要逐步改用金屬棚架,進一步打擊現已相當慘淡的私人建築市場。
誠然,工人的生命遠比生計或成本重要,但業界亦指出,近年出現所謂涉及竹棚的地盤意外,絕大部分都與竹無關,而是涉及人的問題。包括因趕工或工程合約價低者得問題,令原本獲穩妥搭建的竹棚,因缺乏保養和監察而鬆脫損毀,以至因個別工人安全意識偏低,貪方便無纜好安全帶或亂放工具而出意外。有關問題轉用金屬棚架後同樣可能發生。
如前文所述,竹棚與金屬棚架是各有優劣,香港遲遲未有跟隨內地大規模棄用竹棚,在不經意傳承了這種中國傳統建築工藝,以至成為了海內外旅客的打卡景點,正是因為本港普遍地盤細、樓宇密、舊樓多,尤其高空維修工程甚多,有必要因地制宜適度保留竹棚。
再者,如同其他高風險建築工序,要有效減少意外發生,必須多管齊下和多方合作努力,從工人培訓、安全教育、地盤巡查、執法檢控,以至招標及分判制度等入手,絕非單純更換一、兩種建材物料或不算嶄新的技術,就能取得顯著成效。希望當局會適時、切實評估新措施帶來的好處與壞處,避免長官意志,為改而改。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