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島填海目標不變 財赤下節奏可調

2025-01-06 00:00

填海議題近日再次引起公眾關注。首先是政府去年底向立法會提交《2024年保護海港(修訂)條例草案》,建議簡化在維多利亞港範圍內進行小型及臨時填海工程的申請程序。當年有份推動條例訂立的保護海港協會,質疑當局想借修例繞過法庭程序,重推大型填海計劃,令維港變成「維河」。當局漏夜澄清,強調修例旨在為改善海濱及修築碼頭等民生建設拆牆鬆綁,絕非為大型填海鋪路,亦沒有削弱法院把關或市民提出司法覆核的權力,批評協會說法完全偏離事實。
發展與保育需要作出平衡

在另一邊廂,擬填海造地多達1000公頃的交椅洲人工島計劃,由於工程範圍位於維海以外,不受《保護海港條例》規管,但仍須按照《環境影響評估條例》進行法定環評及諮詢程序。負責人工島填海工程的土拓署,上月正式向環保署提交了有關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後者將於60日內審閱其內容,以決定是否適合提供公眾查閱和展開後續的程序。

交椅洲人工島計劃早於規劃初期,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部分人士的質疑,包括一些反對任何形式填海的環保團體,後者要求政府立即終止有關環評程序和擱置整個計劃。發展與保育有需要作出平衡,但亦並非完全對立和不能並存,《保港條例》和《環評條例》正是希望以客觀、科學和平衡各方關注的法定程序,為兩者找出合適的平衡點。

政府已按照相關法定要求進行了全面的生態調查,包括採用先進的水動力和水質模擬工具,評估填海工程對環境的潛在影響,過程中與來自本地、海外及內地的環境及生態專家顧問團交流論證。環保人士如對報告內容有不滿,大可通過相關法定程序提出質疑甚至挑戰,而非通過政治施壓要求將環評程序腰斬。

除了環保方面的關注,近年也有一些人士和團體,以財政或經濟理由要求煞停人工島計劃。經過過去5年的黑暴、疫情及賣地成績未如理想影響,特區政府已連續多年見紅,財政儲備一度跌至只有5700多億元,與多年前外界就人工島及相關基建作出的5500億元造價估算,僅相差200億元,令人擔心人工島計劃會將庫房的儲備以至公務員的退休金都花光。

此外,人工島的原來定位為繼中區、九東(觀塘+啟德)之後的第三個核心商業區,其後因應房屋短缺而加大了住宅比例。隨着政府近年加快覓地建屋,私樓樓市與公屋輪候時間雙雙回落,加上疫後的在家工作常態化、市民北上消費及網購成風、旅客消費模式轉變,還有美西方打壓和內地增長放緩等,均令短中期的住宅及商業用地需求顯著減少。部分市場人士,包括一些地產商,認為香港已再無必要建設人工島,應將精力與資源集中開發北部都會區。

事實上,以逼切性和成熟程度衡量,北都發展確實優於人工島,因此政府已於去年宣布將人工島填海工程適度延後,潛台詞是等政府財政和經濟、樓市狀況好轉時才正式動工。但暫不動工填海,不等於終止相關的環評及規劃工作,因為包括粉嶺高球場用地等許多例子都告訴我們,有關環評及諮詢程序往往歷時多年,而且過程反覆。法定程序一旦中途叫停,並非可以輕易、迅速地重啟。
土地及房屋供應長期不足

歷史也告訴我們,香港樓市長遠是升多跌少,土地及房屋供應在大部分時間都處於不足。而經濟與樓市狀況,以至政府的賣地及相關收入,可能在短短三數年內出現巨大變化。政府當年因應金融風暴全面煞停「八萬五」計劃,導致其後樓價失控飆升,劏房及納米樓林立,各類企業和產業都不夠土地發展等種種惡果,影響至今。香港應從中吸取教訓,在加快發展北都之餘,繼續有序推展人工島的前期準備工夫,為特區建立一定的土地儲備,更有「底氣」地應對未來的經濟和市場變化。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