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學者馬思途 獲頒「丹.大衛獎」

2024-07-31 00:00

中大歷史系教授馬思途憑藉以全球視野探討文藝復興時代文化的研究,獲頒全球歷史獎項「丹.大衛獎」。
中大歷史系教授馬思途憑藉以全球視野探討文藝復興時代文化的研究,獲頒全球歷史獎項「丹.大衛獎」。

 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馬思途(Stuart M. McManus)最近獲頒全球規模最大的歷史獎項「丹.大衛獎」(Dan David Prize),為首名亞洲大學學者勇奪此殊榮,其研究主要聚焦文藝復興時代,並以全球視野探討文化傳播。有別於傳統的歷史學者,馬思途致力將數碼科技應用於歷史研究,他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獲獎有助他繼續融合歷史與數碼科技,並培養學生使用人工智能(AI)的能力,增加他們未來就業的競爭力。

「丹.大衛獎」旨在支持及表揚研究人文學科的傑出學者,今屆包括馬思途在內,共有9名學者獲頒此獎項,各獲30萬美元獎金(約234萬港元)。馬思途的研究主要聚焦於以全球視野探討文藝復興時代(約1350至1750年)文化的傳播。
亞洲大學學者首奪殊榮

與傳統的歷史學者不一樣,馬思途致力將數碼科技應用於歷史研究,他向記者提及自己在中大管理「數位史學實驗室」,並教導學生利用電腦運算方法研究歷史,例如利用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技術,讓電腦認知、處理及理解人類的語言。

馬思途亦以大數據研究歷史,他舉例,指導學生展開一個關於中國哲學如何影響歐洲的項目,建立了包含1500至1900年歐洲出版的歷史設計和文章數據庫。他們運用圖像神經網絡(Graph Neural Network,GNN),以大數據方式理解跨文化互動。

提及科技,不得不提炙手可熱的AI話題,馬思途認為,AI在教育及歷史研究領域中相當重要。他亦是中大數位歷史學課程的講師,課程每年最大型的習作,就是要求學生以數碼科技形式,重現1960年代的沙田。

馬思途表示,學生會被分成不同小組,分別負責不同任務:3D模型組使用電腦輔助設計(Computer-aided Design)軟件重建當時沙田的歷史建築或物件;數碼地圖組則製作1965年的沙田GPS地圖;然後數據組會以數據科學形式統計當時沙田的人口。
冀學生善用AI增競爭力

他補充,學生在課堂上亦需要使用AI製作簡報及創建圖像等,例如使用「光學字元辨識(OCR)」程序,把歷史手稿轉換成機器可讀的文字格式。他相信AI「就像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私人助理或秘書」,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研究歷史。他亦希望培養學生使用AI技術的能力,增加他們未來就業的競爭力。然而,他強調AI僅僅是一個工具,無法取代人類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不過,馬思途指歷史研究之路困難重重,其中最大難處是數據收集。他解釋,有關人類歷史的手稿、書籍和圖像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圖書館和檔案館中,「你也不能用Google找到,因為一般只會把(歷史)資料存在一張紙上」,亦因此,他指歷史學家經常需要到處旅行。有些學生對歷史的印象可能是「乏味」、「需要死記硬背」,但馬思途強調,「歷史研究不是大家所想像的那樣」,而是人類經驗及文明積累的結果,也成就了現今的社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