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獎揭盅4美國學者獲獎

2024-05-22 00:00

邵逸夫獎理事會主席楊綱凱昨公布得獎名單,4名得主鄧瑞麗、斯圖爾特.奧金、史里尼瓦斯.庫爾卡尼、彼得.薩納克,均為美國學者。
邵逸夫獎理事會主席楊綱凱昨公布得獎名單,4名得主鄧瑞麗、斯圖爾特.奧金、史里尼瓦斯.庫爾卡尼、彼得.薩納克,均為美國學者。

今屆邵逸夫獎得獎結果昨揭盅,理事會公布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天文學獎,以及數學科學獎得主,4名得獎者均為美國學者。其中,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講座教授斯圖爾特.奧金,與美國國家衞生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及主管鄧瑞麗,憑藉研究治療鐮狀紅血球貧血症和乙型地中海貧血症的基因組編輯療法,獲頒生命科學與醫學獎;至於天文學獎及數學科學獎的得主,則分別獲表彰其對超新星等可變或瞬變天體的發現,以及研究素數的分布。

今屆邵逸夫獎3個獎項,共有4名美國學者獲獎,每項獎金有120萬美元,頒獎禮將於11月12日舉行。其中,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由鄧瑞麗(Swee Lay Thein)與斯圖爾特.奧金(Stuart Orkin)奪得,兩人將平分獎金,即每人獲60萬美元。
研基因組編輯療法

鐮狀紅血球貧血症和乙型地中海貧血症是影響全球逾2000萬人的血液疾病,前者患者多為非洲血統。邵逸夫獎理事會成員、中文大學副校長陳偉儀解釋,兩種疾病分別由血紅蛋白異常或不足引起,鐮狀紅血球貧血症患者因紅血球變硬而無法通過微絲血管,出現嚴重貧血、身體疼痛及血液帶氧機能下降,乙型地中海貧血症患者則需靠定期輸血治療。

鄧瑞麗從研究中發現一個名為「BCL11A」的基因是胎兒血紅蛋白的主要調節因子,而斯圖爾特.奧金通過小鼠研究中發現,只要在血液幹細胞中使用「CRISPR基因組編輯技術」刪除「BCL11A」基因的特定位點,令該基因的表達受抑制,便能重新激活胎兒血紅蛋白的產生,令鐮狀紅血球貧血症患者擺脫鐮狀細胞危象和貧血,乙型地中海貧血症患者亦毋須依賴輸血。

美國福泰製藥公司根據兩人的發現,製造名為「CASGEVY」的基因組編輯技術療法,去年底成為首個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使用「CRISPR基因組編輯技術」的療法。

至於天文學獎,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講座教授史里尼瓦斯.庫爾卡尼(Shrinivas R Kulkarni)奪得,表彰其對毫秒脈衝星、伽馬射線暴、超新星及其他可變或瞬變天體的開創性發現,包括運用「史維基瞬變探測器」發現一顆吞噬其行星的恆星等。數學科學獎則由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講座教授彼得.薩納克(Peter Sarnak)奪得,表彰其將幾何學等6個數學研究領域結合,發展出薄群的算術理論和仿射篩法。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