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研MotionGPT提升拍戲效率
2024-03-15 00:00一連4天的香港國際影視展昨閉幕,浸會大學亦有份參展,展出的藝術科技研究項目包括AI動作生成系統「MotionGPT」,以及虛擬化身模型「BuVatar」。浸大電影學院副總監暨教學顧問陳學人預期,兩個項目通過AI技術生成視覺及動作內容,有望減省電影動作的製作時間及成本,提升電影製作效率。他續指,AI亦能輔助「度橋」及後期製作等,預計影視業內部分職位,例如初級編劇,日後或會被AI取替。
浸大於3月11日至14日參與香港國際影視展,介紹浸大5間藝術科技初創企業和藝術科技及人工智能項目。其中,由浸大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陳杰創立的影踪藝術科技有限公司所研發的項目,包括MotionGPT及BuVatar,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科技、3D建模及動作捕捉技術,生成視覺及動作內容。
影片製作變得簡單
陳杰在接受訪問時即場示範,用家在MotionGPT上輸入「像雞仔一樣走動」的文字指令,屏幕上顯示熊貓造型的虛擬化身(avatar)即按照指令做動作。他指出,熊貓可任意換成由BuVatar生成的形象,「例如薩爾達(Zelda)」。他又指兩項新技術容許用家在影片生成後改變影片角色的動作、外形,令影片製作變得簡單,「人人都可做導演。」
隨着AI科技席捲各行各業,浸大電影學院副總監暨教學顧問陳學人預期,MotionGPT能夠提升電影製作效率及節省成本。他以功夫片為例,指過往構想新招數需時約半年,認為MotionGPT可預先讓導演看見成果,節省請武師所需的金錢及時間。
AI輔助「度橋」後期製作
陳學人表示,AI「度橋」速度快,部分初級編劇或會被AI取替。他以寫「鬼故」為例,「AI用兩個小時已經寫完」,不過,他指AI創作的內容需要高級編劇再編寫,直到劇本符合預算及導演要求。他續指,製作分鏡(storyboard)及後期製作等程序,亦可以用AI輔助。當記者問及學生加入影視行業會否更難,浸大暫任首席創新總監劉樂庭認為,未來入行門檻會變高,重申校方會幫助學生盡早掌握新科技,增加市場競爭力。
被記者問及本港部分藝術創作因各種原因及「紅線」未能上演,浸大會怎樣寄語想入影視業等藝術行業的年輕人時,陳學人回應指,「我們的創意無限,但一定要跟當地法律」。他續指,他成長的年代亦有「紅線」,例如電檢處的評級制度。劉樂庭亦補充指,「其他法律都要守。」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