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講師藉金庸小說提升學生閱讀興趣

2024-03-07 00:00

馮慧心開辦「中國武俠小說與俠義精神」通識課程,引導學生探索俠義精神,同時學好中文。
馮慧心開辦「中國武俠小說與俠義精神」通識課程,引導學生探索俠義精神,同時學好中文。

近年影像與網絡用語流行,前線語文教師面對新的教學挑戰,恒生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馮慧心發現,學生容易否定學習中文的重要性,閱讀興致亦下降。喜愛閱讀武俠小說的她遂通過金庸筆下的角色探索俠義精神,並以影像切入課堂,吸引學生閱讀原著,讓學生重新愛上學習中文。

在大專任教中文逾20年的馮慧心指出,她觀察到近年學生的中文有各種弊病,例如網絡中文與正規中文的界線變得模糊,以「狗血」形容劇情;詞彙貧乏、文章欠組織,「例如道歉聲明要寫10句,句句都是同義詞。」

成長於非網絡時代的她比較今昔學生學中文,認為最大分別在於學生有否養成閱讀習慣。「現時學生首選應該是『睇片』,或會偶然看些文字,但並非習慣;但中文作為母語,其實需要一個語言環境去沉浸,沒有了這種環境(中文)就很難好。」
影像引入文字討論

觀察到近年學生的中文素養下降,馮慧心作為喜愛武俠小說的讀者,遂通過其任教的「中國武俠小說與俠義精神」通識課程,以小說切入理論討論之餘,亦可提升學生閱讀興趣,「武俠小說既是通俗小說,亦很浪漫,『大俠』都好似唔使食飯,日日行俠仗義,好開心,所以學生都很喜歡。」

剛好閱讀金庸是學中文的好方法,「以行內人說話,金庸的文字『乾淨』,我小時候也是讀金庸學中文的。」

由於課程中逾半學生從未讀過金庸的作品,馮慧心以影像引入文字討論。在影像流行的時代,文字仍然有價,她認為文字能保有留白與想像空間。「例如《笑傲江湖》中令狐沖與師傅岳不羣的角力,影像要把一切在畫面上真實呈現,但文字中僅以『突然對師父有憎恨』一句交代,保留學生對『憎恨』的詮釋的空間。」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