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大家戴逸逝世 享年98歲

2024-01-25 00:00

著名清史學家戴逸在北京去世。
著名清史學家戴逸在北京去世。

「清史是我的專業,我將畢生的精力貢獻給它。」清史大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戴逸昨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作為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戴逸2003年起帶領上百名學者參與這項「文史界三峽工程」的編纂項目,但這部凝結其畢生心血的「第25史」2018年完稿後,因各種原因至今未面世。
「師恩永存,哀慟難言」,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作家張宏傑昨天受訪時說,戴逸是「學術界的領導者和組織者」,並且稱頌「他人格中就有非常清澈的一面,甚至有一種難得的天真」。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唐博在社交平台貼出同戴逸的合影,留言「音容猶在,師恩永存。」
編撰《中國近代史稿》等40多部書

戴逸原名戴秉衡,生於江蘇常熟,1944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鐵路管理系,兩年後重新考入北京大學史學系。「歷史給我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我願放棄兩年學籍來改學歷史。」他因參加學運被國民黨政府逮捕,獲釋後奔赴中共解放區。

自上世紀40年代末,戴逸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前身為華北大學)工作至今,專攻清史,撰寫或主編的著作40多部,代表作包括《中國近代史稿》、《簡明清史》、《乾隆帝及其時代》等,本身是清史專家的現任中國社科院院長高翔也是其學生。他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主任、圖書館館長、清史研究所所長、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長、中國史學會會長。
藉研究清史探討社會問題

對於為何選擇研究清史,戴逸曾解釋:「我們現在的這些問題,社會問題、經濟問題、教育問題,各方面的問題,都是清代留下來的。比如南海問題等」,並形容自己鍾愛清史已到了「精神之依託,生命之安宅」的地步。
一句一字修改400萬字通紀

二十四史為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24部史書的總稱,又稱「正史」。2003年,內地官方正式啟動清史編纂工程,戴逸受命擔任編纂委員會主任,編纂「第25史」。

編纂委員會副主任馬大正憶述,「我們對這部通紀費心最多,戴老師更是直接負責通紀的督校,可以說,將近400萬字的九卷通紀,戴老師幾乎做到一句一字地修改。」

學者張宏傑稱,涉及幾百人的清史工程,戴逸是牽頭人、總負責人,最後由他來總把關、總定稿,「所以他生命的最後幾十年應該是都放在工程上了。」

這部長達3000多萬字的巨篇2018年初完稿,同年11月送審稿報送上級部門,然而一直未面世。去年11月,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華裔教授張泰蘇引述消息稱,因為「受國外新清史影響過大」,《清史》的稿子沒過政審。所謂「新清史」是指西方學界重視以非漢語的檔案研究清朝歷史。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