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大家戴逸逝世 享年98岁
2024-01-25 00:00「清史是我的专业,我将毕生的精力贡献给它。」清史大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戴逸昨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作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2003年起带领上百名学者参与这项「文史界三峡工程」的编纂项目,但这部凝结其毕生心血的「第25史」2018年完稿后,因各种原因至今未面世。
「师恩永存,哀恸难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作家张宏杰昨天受访时说,戴逸是「学术界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并且称颂「他人格中就有非常清澈的一面,甚至有一种难得的天真」。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唐博在社交平台贴出同戴逸的合影,留言「音容犹在,师恩永存。」
编撰《中国近代史稿》等40多部书
戴逸原名戴秉衡,生于江苏常熟,1944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铁路管理系,两年后重新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历史给我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我愿放弃两年学籍来改学历史。」他因参加学运被国民党政府逮捕,获释后奔赴中共解放区。
自上世纪40年代末,戴逸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前身为华北大学)工作至今,专攻清史,撰写或主编的著作40多部,代表作包括《中国近代史稿》、《简明清史》、《乾隆帝及其时代》等,本身是清史专家的现任中国社科院院长高翔也是其学生。他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主任、图书馆馆长、清史研究所所长、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史学会会长。
藉研究清史探讨社会问题
对于为何选择研究清史,戴逸曾解释:「我们现在的这些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教育问题,各方面的问题,都是清代留下来的。比如南海问题等」,并形容自己锺爱清史已到了「精神之依托,生命之安宅」的地步。
一句一字修改400万字通纪
二十四史为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24部史书的总称,又称「正史」。2003年,内地官方正式启动清史编纂工程,戴逸受命担任编纂委员会主任,编纂「第25史」。
编纂委员会副主任马大正忆述,「我们对这部通纪费心最多,戴老师更是直接负责通纪的督校,可以说,将近400万字的九卷通纪,戴老师几乎做到一句一字地修改。」
学者张宏杰称,涉及几百人的清史工程,戴逸是牵头人、总负责人,最后由他来总把关、总定稿,「所以他生命的最后几十年应该是都放在工程上了。」
这部长达3000多万字的巨篇2018年初完稿,同年11月送审稿报送上级部门,然而一直未面世。去年11月,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华裔教授张泰苏引述消息称,因为「受国外新清史影响过大」,《清史》的稿子没过政审。所谓「新清史」是指西方学界重视以非汉语的档案研究清朝历史。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