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科學家劉曉霖盼以醫學研究影響世人

2023-11-20 00:00

劉曉霖近年致力進行人類腸道微生態及長新冠臨床研究。
劉曉霖近年致力進行人類腸道微生態及長新冠臨床研究。

能夠遇上及把握機會並不容易,近年致力進行人類腸道微生態及長新冠臨床研究的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博士生劉曉霖,就是這樣的幸運兒。近年她經歷由護理系轉習中醫,到參加海外醫學會議時認識腸道微生態可主宰健康,繼而決定投身科研的大世界,藉以找出治療及預防疾病的方法。上周,她獲邀參加首屆香港桂冠論壇,與包括邵逸夫獎得主的國際科學家及全球青年科學家近距離交流,回想當日在實驗室「煲中藥」的瘋狂行徑,她感激有機會成為臨床科學家,盼以醫學研究影響世人,貫徹當日習中醫「治未病」的初心。  

「90後」的劉曉霖個子不高,但意志堅定。她認為,與腸道微生態相關的疾病治療方法將成為未來醫學大趨勢,可是現時在香港,每當提及腸道微生態,市民普遍聯想到益生菌產品,認為需要加強推廣,亦盼就相關科研作出貢獻。劉曉霖是家中獨女,她自言是普通人一個,就讀傳統女校。9年內曾3度轉換「跑道」,別人也許覺得她三心兩意,然而她每次都全力以赴。她感恩在人生不同階段,分別遇上不同機會,每次都讓她有所得着,再啟發及引領她走向下一步,終踏上科研的奇妙旅程。

她說,首個機會出現在2014年,當時她是中大護理系二年級生,在一次護士實習中,驚覺不少病人因遲了發現病徵而延遲醫治,反思若病人能於發病前接受醫治,有望改寫病情。其間,她遇上一名中醫師,對方談起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的「治未病」概念,令她深受啟發。為達致治未病,她轉讀中大醫學院中醫學系,想像日後執業,可幫助更多市民預防疾病。

4年後,第2個機會來臨,當時她獲頒獎學金,得以到英國、加拿大及澳洲學術交流,讓她接觸有關人類腸道微生態的科學研究。她稱,最記得在英國參加國際醫學會議,及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臨床見習時,分別獲兩名知名教授苦口婆心提點,指腸道微生態屬醫學界前端項目,而腸道微生物對人類健康及疾病有深遠影響,未來將成醫學主流,着她要多加留意。
實驗室「煲中藥」  記憶猶新

回到香港,她主動向中醫學院的教授提出進行科學實驗完成學士畢業論文。她稱,當其他同學都鑽研中醫古籍,她則進行一項有關中藥治療柏金遜症的細胞實驗,她形容自己如一個「曳學生」,「躲在實驗室煲中藥,弄得實驗室充斥中藥味。」這項研究其後獲得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頒授獎項,為她日後走科研路打下強心針。她指,當時曾想過執業當中醫師,每天「坐鎮」診所「望聞問切」,生活安穩,然而她又想到,曾有中醫教授以東漢「醫聖」張仲景著作《傷寒雜病論》中的八字——「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勉勵她除學習傳統學說,亦要探求新理論;她受啟發後毅然轉投科研,「這是一個令人動心的決定,沒有醞釀太久便落實,全力實踐。」
腸道微生態研究具啟發性

2020年,她於中大中醫學系畢業後獲頒「香港卓越獎學金」,以「香港學人」身份,到英國倫敦國王學院修讀碩士,學習微生物學、宏基因學等。她稱,獎學金助她繳付30萬元學費,加上父母全力支持,讓她全力以赴,現時回想最大困難是本科讀中醫時,只修習微生物學及系統生物學的基本知識,當時需要重新深入學習相關理論,「為釐清論點,要看十幾版頁面的搜尋結果,逐篇文章細看,又要看數十段短片。」幸好努力沒白費,翌年她以優異成績畢業,然後回到中文大學醫學院,入讀內科科學博士課程,正式踏上科研之路。

過去兩年,她師從中大醫學院院長及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以及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黃秀娟教授。疫情期間,中大團隊發現新冠患者的腸道微生態出現失衡,不同的後遺症狀也與腸道微生態失衡有關。她稱,宏基因學下,可透過分析病人糞便樣本,找出其腸道所含的大部分微生物,研究亦發現「好菌」和「壞菌」與疾病有直接關係,預期透過「機械學習模式」,可發展出預防疾病的快速測試,當中包括癌症及長新冠。科研路上要反覆實驗取樣本及數據,她慶幸沒遇太大困難,都能一擊即中,亦證明腸道微生態的研究很有啟發性,值得去做,深信必有成果。

9月時,她撰寫一篇有關長新冠的研究論文,沉浸於海量資料數據中,「當時連續兩星期通宵趕論文,覺得每日自己的樣子有如喪屍。」那段時間,她每早9時上課,下課後拿着手提電腦回家「通宵趕工」。回想論文完成一刻,她指彷彿看着自己的小孩出生,過程中萬分感激陳家亮及黃秀娟兩位教授的襄助,「即使是凌晨2時仍陪着我,就論文給予意見。」
獲邀參加桂冠論壇  分享成果

「Imagine, believe, achieve」(想像、相信及成就)是劉曉霖的人生格言,由護士到中醫,再轉向科研成為科學家,她身體力行體現相信想像,到努力實踐的歷程。上周,她獲邀參加首屆香港桂冠論壇,與包括邵逸夫獎得主等國際科學家,以及全球青年科學家交流,並簡介其有關長新冠的科研成果。回首過去,她堅持「治未病」的信念未變,她指假如當一位中醫,每天可能只影響數十位病人,「作為臨床科學家,我的醫學研究將會影響全球醫生及病人,希望未來能為更多人治未病。」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