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息雙打擊港券商停業未止
2023-02-06 00:00
(星島日報報道)繼去年有47家本地證券商停止營業,數目破歷年紀錄之後,今年1月港股雖有「1月效應」出現大反彈,但單月仍有5家證券商停業,較去年同期3家,以及前年1家為多,反映結業潮未因港股反彈而稍停。有業界分析指,證券商停業潮不但受疫情及俄烏戰事等宏觀因素推動,亦由於網絡證券商快速普及、監管成本高昂等本地行業生態造成。業界亦擔心,當局收緊期貨業務監管,或令證券業界雪上加霜。
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會長陳志華表示,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去年的證券商停業潮,客觀而言有幾項主要因素,包括近四年的疫情和美國引發的環球加息浪潮等。另一因素則為本地行業生態,例如網絡型證券商普及,對傳統券商帶來毁滅性的挑戰;IPO逐漸變成名牌主導業務,中小行連包銷、配售的生意都難以獲得。
網絡經紀普及帶來挑戰
對於香港證監會剛剛結束的《適用於從事期貨合約交易的持牌人的風險管理指引》的諮詢,其中指引提出一建議,某客戶曾在過去30日內,兩次未能於清繳限期前清繳追繳保證金而無合理辯解,期貨經紀行便不應寬免追繳保證金或強制平倉安排。陳志華表示,證監會的建議非常理論或理想化,沒有考慮過證券商需要給予客戶彈性,去維持正在減少的生存空間。同時,證監會提出的建議,為強制平倉劃定期限,並要求未能符合規定的客戶不得享有寬免安排,可以形容為「一刀切」的做法。
業界:證監建議過分理想
他解釋,期貨商在追繳保證金(俗稱Call孖展)方面,需要考慮時差及電匯資金需時的因素,業界一般給予至少兩天寬限時間,部分跨境匯款更可能延後3至5日。同時期貨合約在某些時候會大幅上落,Call孖展涉及的具體金額,有時難以預測,客戶需要時間安排資金及匯款。
陳志華續指,如果強制推行T+2未到資金即斬倉,不能通融及缺乏靈活性,會逼使客戶放棄香港市場。對於套期保值及套利客戶,強制單邊斬倉,會給客戶到帶來巨大的市場風險,亦可能給期貨商帶來投訴及金融糾紛。他還稱,業界現時實行的Call孖展方法,即是否寬免強制平倉以及寬免時長,由期貨商自行决定,該做法既照顧了客戶的實際情况,保持了風險管理的適度靈活性,又有助於維繫良好的客戶關係,和吸引潜在的專業及機構客戶透過香港期貨商進行交易,因此目前期貨商Call孖展制度毋須更改。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