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從《香港相冊》回憶小城的桑田變幻

2023-01-26 00:00

由聯合出版集團主辦、三聯書店(香港)承辦的《香港相冊:回歸25年來的歷史記憶》於一月十三日正式發布。書中邀請兩名香港資深歷史學專家劉智鵬教授及劉蜀永教授精心挑選二百零五幅珍貴的圖片,從六千年前香港南丫島附近的房屋聚落考古遺迹,以及近年來教育工作者與學生共同製作及傳承旗袍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等,一幅幅圖片及用心考究的專文介紹,訴說香江在中國歷史上其中一個重要的篇章。書中引領讀者重溫香港在回歸後的二十五年的歷史痕迹,不少情景,令人難以忘懷。此書不但展示兩名歷史學專家淵博的學問與識見,更處處流露出深厚的民族情懷,值得廣大市民及學生細閱學習,認識香港這國際大都會的發展歷史。

自互聯網時代興起後,人們願意花時間閱讀有關香港歷史文章的時間愈來愈少,走進圖書館翻閱歷史檔案的人士更是鳳毛麟角。《香港相冊》圖片集為有意了解香港歷史的人士提供了難得的捷徑,以較為輕鬆的方式回顧香港歷史及兩地的緊密聯繫。書中分為兩大部分,主要以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回歸時刻作為歷史分界綫。
助青年正確認識港歷史

書中第一部分清晰地從多幅考古照片展示,香港在英國佔領之前,並非荒涼的不毛之地。反而,歷史記載香港在宋朝起已有大規模的移民活動,現今深圳和香港本同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在清嘉慶年間的《新安縣志》中記載許多香港地名,如赤柱、塔門、長洲等。書中選取香港最古老的佛堂門天后古廟及新界鄧氏宗祠,凸顯中國傳統宗教及家族文化深深影響香港。直到一八四二年及一八六○年英國侵佔香港島及九龍,繼而在一八九九年武力接管新界以後,香港歷史進入另一階段。當中兩幅圖片,一幅為港督卜力於新界鄧氏宗祠向新界鄉紳訓話,另一幅為英國代表駱克在沙頭角海岸豎立界樁。兩幅圖片都清晰看到華人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的不平等地位,眾多華人在少數英國人面前顯得垂頭喪氣、萎蘼不振的神態,馬上令人聯想到「東亞病夫」的情景。現今青年需要正確認識香港在英國殖民地時期的歷史,才能振作奮發,以卓識、遠見及毅力在全球化激烈競爭的時代,逐步實現個人理想與遠景,在國際舞台上展現活力。

《香港相冊》還有一幅圖片令筆者深刻難忘,二○一六年,「達德學院創辦七十周年紀念會」在嶺南大學舉辦,相中有不少達德老前輩校友,如黃經城、鄭康明、林濱及王謙宇等人。達德學院是一所由中共與民主黨於二次大戰後共同創辦的現代化大學,把握香港獨特的歷史及地理環境,教授商業經濟、法政及文哲等現代科目。雖然學院只營運短短三年時間,但培訓了近一千名專業人才,當中不少在國家經濟改革期間作出了重大貢獻。例如,印尼華僑王謙宇撰寫的論文《關於社會主義國家的特區建設問題》,為建設經濟特區建立了理論基礎。王謙宇日後亦成為深圳籌建「華僑城」的重要人物。另一達德學院校友鄭康明積極參與廣東省在港窗口企業粵海公司的創辦工作,其後亦擔任粵海集團的董事長。這一段歷史在教科書及日常生活中甚少提及,但深圳華僑城及粵海集團都是活生生的例子,讓我們看到中港兩地在經濟改革上的關係密不可分。
冀翻譯至國際語言

書中最後的部分從東江供水、科技文化交流、新冠疫情及振災籌募等展示兩地的互助互動。其中,香港藝人古天樂在二○○九年捐建第一所希望小學,到二○一九年,古天樂已捐建百多所學校。這些例子都雋永生動,並且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筆者建議香港中小學老師推薦此書予學生,讓青年根據個人興趣,在鄧氏宗祠、達德學院、迪士尼樂園、屯馬綫開通甚至古天樂捐建的希望小學歷史走廊中尋覓自己的小小天地,在知識層面中不斷累積,待成長後的萬里路中細味國家各省市地的情懷。從傳承國家傳統及民族情懷的角度看,《香港相冊》具有極大的價值,期待日後有心人士能翻譯至國際語言,讓熱愛香港及中國文化的外國人士多一個渠道了解東方之珠珍貴的歷史記憶。
孔永樂_華人學術網絡成員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