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預算案應否派電子消費券?

2023-01-26 00:00

政府先後派發了兩次電子消費券,贏取了不少市民的掌聲。很快又是《財政預算案》公布的日子,有人認為近年庫房有大量開支,應該審慎理財,不應再派發電子消費券。同樣,亦有人認為電子消費券能振興經濟,帶動零售、餐飲、旅遊等行業,可以做到振經濟、保就業!

實際上,每年《財政預算案》都應該扮演着兩個角色。第一個角色是財富再分配,即一系列的稅收與福利轉移,如退稅、電費減免、綜援、長者生活津貼、在職家庭津貼額外多一個月等,這可令香港社會的財富及收入更平等,改善貧富差距的效果。

另一個角色的強化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因素(消費、投資、政府開支及淨出口),從而發展經濟,帶動就業,為香港未來的短、中、長期經濟發展做好準備。

筆者一直認為電子消費券這個新的政策工具是政府的第二個角色,而非財富再分配的工具。因此,我們不應將電子消費券與退稅等紓解民困措施作比較。

對於政府應否再派電子消費券,我們應問電子消費券能否真正為香港額外帶來新的消費,而非替代了市民原本的消費量。

額外的消費量又能否在乘數效果下增大本地生產總值,從此做到促經濟、保就業的政策目標?這些答案只有政府擁有數據才可作出準確的判斷。

同樣,電子消費券的政策功效應該建基於數據分析。如何的設計?分多少階段發放?用何種的電子支付方式?發放多少金額?適用範圍是多大?這一系列的問題的目標應是如何將電子消費券功效極大化,即在那些設定下,能為香港能帶來最大的額外消費額。

筆者認為在香港疫後復甦初期,電子消費券應能再次成為經濟動力的導火綫,加快香港經濟復甦的速度。

因此,筆者期望《財政預算案》能發放不少於五千元的電子消費券,但我更期望財爺若再推行時,應要建基於前兩次派發的數據,設計好執行方式,讓額外消費總額極大化!
顏汶羽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