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從鹽田港回顧香港參與國家發展

2022-07-04 00:00

(星島日報報道)香港地方志中心的編輯邀請筆者撰文,談香港參與內地改革開放的經驗,讓我以鹽田港發展的一段歷史,作一點回顧,以及對未來的思考。

鹽田港位於廣東深圳市東部,香港東北約四公里沿海港區,早在七十年代就被國家交通部(現國家交通運輸部)議定為中國四大深水港區之一,天然條件良好,適合興建國際級樞紐港口。然而,時間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港口仍在初建階段,全國貨運大部分皆由香港包辦。香港葵涌以其狹少地域,竟在二十年間躋身全球最繁忙港口之列;而在一河之隔的內地港口,包括深圳、蛇口、黃埔等,卻未能發揮其在「物流鏈」中關鍵的作用。隨後二十多年,筆者很高興看到中國港口業的超速發展,瞬間解決了許多發展中國家還未解決的物流基建「瓶頸」問題。

筆者有幸親歷這個變化,自九十年代初參與港商與深圳港務局探討合作方案的工作,一九九三年成為合資公司鹽田國際首任總經理,至二○○九年任內退休。鹽田港於二○○七年貨櫃流量超越千萬,為單一港口臻此紀錄之首,而多年來創新服務水準,亦深得世界級船公司客戶肯定。借一句西方流行說法,我們把鹽田港在世界航運地圖上安放了一個位置!
港深合作互補 因地制宜搶先機

如何總結這一段發展經驗?簡言之,一是創建深港合作關係,達致互補互助的協同效應;二是管理創新因地制宜,爭取適時挺進的創發先機;三是建基客戶共贏模式,營造共同發展的協作系統。具體一點來說,發展牽涉到投資眼光、競爭策略、科技應用、人事關係等大大小小的決策。在這方面,鹽田國際或許有時成功,有時失敗。但所幸的是國家的大政方向走對了,以改革開放帶動的「摸着石頭過河」愈走愈起勁,讓大家不怕失敗,樂於嘗試!

以港口通關改革為例,九十年代初出入口商都視內地通關為畏途,也是港口發展的最大障礙。二十年來深港政商合作,大膽嘗試,在監管概念、方法、流程、科技都一步一腳印,嘗試「既管得着又放得開」的創新做法。在任內我們做小學生,吸取國際經驗,聽取改革聲音,中外結合,用西方先進的分析方法(例如6 sigma),逐點逐項研究如何從現存而為客戶詬病的程式改革過來,更要攻關得高層的同意及支持,才把港口逐步發展為一個客戶樂於使用而又深具發展潛力的合作夥伴!在過程中,深港一家,政商一體,相得益彰。

在新的時代,香港還有發揮這些作用的機會嗎?我相信只要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繼續,機會永遠存在。
謝錦添博士
原鹽田國際集裝箱有限公司總經理
《深圳鹽田——從零到千萬大港》作者
《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審稿專家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