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人語|「擠塞徵費」成效 還看政府勇氣

2022-06-18 00:00

過海隧道擠塞問題困擾多年,期望各方以務實理性態度討論。
過海隧道擠塞問題困擾多年,期望各方以務實理性態度討論。

一如其他國際大都會,香港也面對交通擠塞的問題。我和身邊不少朋友都發現,不但紅隧和東隧在繁忙時間嚴重擠塞,連西隧也愈來愈多車,甚至不時出現間歇性擠塞。如果政府不採取任何行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所有使用過海隧道的市民也無一倖免,陷入齊齊擠塞的局面。

早在近二十年前,在我擔任交諮會成員時,當局已進行研究,但往往礙於過海隧道專營權的限制,加上增加隧道費向來都是敏感的民生議題,討論時容易集中在隧道收費的表面增幅,較少聚焦在擠塞時所耗費的時間成本、車輛緩慢行駛時的不必要排放產生環保問題等,加上議會不時被反對派騎劫,難以帶領社會理性討論,更別說凝聚共識。

隨着望穿秋水的西隧專營權在明年八月屆滿,當局應把握時機,勇敢嘗試解決過海交通擠塞的問題。近日,政府建議在收回西隧後,配合不停車繳費技術,引入「擠塞徵費」,因應隧道在不同時段的擠塞情況收取不同費用,從而壓抑和分散繁忙時段過量的交通,以處理長久以來棘手的過海擠塞問題。

不少媒體都關注徵費的水平,部分評論亦聚焦紅隧會否加價。翻查資料,紅隧上次的收費調整已是一九九九年,部分車輛類別的收費更是四十年來沒有調整。老實說,一九七二年紅隧開通時私家車收費為五元,足夠吃一頓四元的豬扒飯有餘,可見現今隧道費調控過海交通的能力已蕩然無存。在現階段,我認為社會不應為方案設限,大家應對所有選項持開放態度,藉務實、客觀和理性的討論,為「擠塞徵費」尋找最適合的收費方案。

可能有些私家車司機會覺得,「擠塞徵費」提出的效率優先,是向私家車開刀。其實過海車輛中確實是私家車佔大多數,搭載的人也是「一個起,兩個止」,所以私家車效益較低是客觀的事實。過往由於技術限制,僅能以平日最繁忙時段車流來釐定隧道全日的收費,變相令到即使在交通不太繁忙的時段,也要收取跟繁忙時段相同的隧道費,其實不大合理。現在提出的「擠塞徵費」,雖然繁忙時段的隧道費會較高,但其他時段不會有額外徵費,非繁忙時段的收費甚至可以更低。這種「不同時段不同收費」的方式相對公平,尤其是對假日司機,和可以早一點或晚一點出行的駕駛者。至於需在繁忙時段過海的駕駛者,其實他們也會因其他駕駛者願意轉用非繁忙時段出車,減少遇到的擠塞和縮短行車的時間,亦可得到受惠。

但是,我對政府建議的「擠塞徵費」也不是完全認同,例如當局提議把各過海隧道在同一時段的收費,調整至相若甚至均一水平,以鼓勵駕駛人士減少因隧道費差距而作不必要的繞道。我難以想像政府把紅隧和東隧的收費提升至西隧的水平以達至均一,這完全不符市民下調西隧收費的合理期望;但在另一邊廂,現時西隧繁忙時間的交通已飽和,若把西隧的收費大幅下調,則可能會吸引過多車輛使用西隧,令市民在有需要時失去唯一的快速過海通道,故此各隧道的收費水平需要小心處理。

作為一個道路使用者,我當然最想路路暢通,但如果香港成功與內地通關,經濟活動和跨境旅運全面恢復,過海隧道的交通擠塞難免會更加嚴重。我認為政府現時建議實施「擠塞徵費」,以紓緩過海擠塞,是值得一試的。

除了「擠塞徵費」外,其實政府還需持續推展更多改善措施,例如建造設備更完善,公交路綫更多更頻密和位置更便利的新一代運輸交匯樞紐,包括足夠的泊車位等,以鼓勵市民泊車轉乘公交,和盡快規劃第四條過海隧道,以應對與日俱增的過海車流,以配合維港都會區的長遠發展。
鄭錦鐘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副會長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