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發展中醫藥成高增值行業
2022-05-25 00:00第五波疫情漸趨穩定,近四百名內地援港醫護人員早前功成身退、離港返回內地。在抗疫期間,內地對香港有求必應,派來西醫外,也有十多位中醫,實現了香港中醫界「零的突破」,促成歷史上首次中醫與西醫共同參與治療住院新冠肺炎患者,成為重要先例。今年初第五波疫情爆發時,不少香港中醫自發提供視像義診兼贈藥,並幫助康復者調理,中醫藥明顯發揮了功效,市民對服務也需求殷切。中醫藥是香港的傳統優勢,然而香港的中醫藥發展存在許多限制,正待特區政府在制度和政策上「拆牆鬆綁」,創造機遇,激活產業。
中醫藥是中國古代科學瑰寶,累積了數千年的智慧,以及史上多場瘟疫的經驗,在這次疫情中貢獻良多。國家一直重視中醫藥,先後公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推進中醫藥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發展計畫(二○二一至二○二五年)》,致力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發展,期望二○三五年融入更多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主流醫學體系。香港中醫藥具有貢獻國家相關領域發展的戰略意義,然而香港中醫一直以來被香港醫學界輕視,雖然香港中醫和西醫均有清晰的法律規管,但一直以西醫的角度來規管中醫,令發展難有成效。筆者就香港中醫藥發展有以下建議。
正規化管理 設中醫藥管理局
首先,建議正規化管理,成立中醫藥管理局,由中醫藥界人士擔任管理層,以「行內人管行內人」,建設中醫藥管理體系,加強與內地配合,制定中醫及中醫護理人員培訓和臨牀實習計畫,就中醫藥發展作出中長遠規劃,定下清晰的發展方向、目標、定位及策略,持續提升中醫的地位,讓香港發展成為中醫中藥港,貢獻國家,走向國際。
其次,香港首間中醫醫院將於二○二五年落成,雖能提升中醫的地位,但服務名額僧多粥少,加上位處偏遠,受惠人數有限,未能惠及整個中醫藥市場的發展需要。建議特區政府增加資源,把中醫服務納入公營醫療體系,在各醫院內設立中醫專責部門,並推動保險公司將中醫藥納入醫保,以平衡公私營中醫服務的需求。
第三,中醫講究「治未病」,建議特區政府向社會投放資源,進行中醫藥教育、推廣,加強十八區的中醫診所服務,以及推動中醫藥公私營合作、支持中西醫協作,發揮其基層醫療的作用,協助分流病人。
中醫藥在香港歷史悠久,適逢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中醫發揮智慧、功效救急扶危,加上中藥價格相宜,可以減低特區政府公共醫療的開支。以新冠肺炎為例,中醫可治療輕症病人及協助病後康復調理,西醫則集中資源搶救重症病者,各司其職、互相合作。香港中醫藥進一步發展,才能把握內地這個全球最大中藥生產者和消費市場潛在的機遇,並發揮香港「一國兩制」的優勢及「超級聯繫人」的角色,配合國家將中醫藥高質量融入「一帶一路」,走向國際,共創雙贏。
胡曉明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前會長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