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設計音樂調適課程 助特教生展才能

2022-04-11 00:00

明愛賽馬會樂仁學校通過計畫,把以往由教師主導的音樂課,更多讓學生參與,包括演奏樂器,令他們成功感更大。
明愛賽馬會樂仁學校通過計畫,把以往由教師主導的音樂課,更多讓學生參與,包括演奏樂器,令他們成功感更大。

(星島日報報道)特殊學校的音樂課,有別於主流學校教授讀樂譜、數拍子等樂理知識,往往因調適的關係,只讓學生聽歌。浸會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王偉儀,為三所特殊學校設計校本音樂課程,並為教師提供培訓工作坊,讓智障學生亦能學習節奏、音階等音樂概念。她坦言,社會對智障學生能力有誤解,在課堂上無法令學生展現才能。

特殊學校音樂科的課程框架,雖與主流學校相若,但智障學生的能力差異大,教師調適課程往往偏淺,令他們失去學習樂理和感受音樂的機會。浸大教育學系副教授王偉儀,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二百六十萬元推行「特殊學校校本音樂科調適課程及教師專業發展培訓計畫」,為特殊學校設計校本音樂科調適課程,並向教師提供培訓工作坊,為期三年。
辦工作坊培訓教師

王偉儀指,計畫包括所有基本音樂概念,要求教師按學習目標、學生需要和能力,制定學習活動和策略、設計視覺和觸覺提示教具及調適樂器,着重讓老師嘗試各種教學內容,避免有所偏廢,「有時老師或社會大眾都覺得智障學生能力有限,在課堂上遷就太多,很多內容不嘗試教,令學生無法表現他們的能力。」

參與計畫的明愛賽馬會樂仁學校,以往課堂活動多由老師主導,通過拍打手掌等方法,讓學生感受節拍。音樂科老師劉美珊指,經過重新設計後,老師通過感官刺激,例如不同顏色的光綫,讓學生理解音樂特性,亦與校內的職業治療助理合作,通過安裝支架和調整角度等調適,讓肢體障礙的學生亦能演奏名為卡巴沙的「鐵沙鈴」,學生有更多主導權,在課堂上的成功感更大,「做到的話都會拍多幾下」。

以往播放兒歌為主的天保民學校,重新設計加入不同曲式和節奏,並播放古典音樂。音樂科主任何慧盈指,學生不僅有能力分辨,更能創作一首五聲音階的簡單曲目,「智障學生的能力,比我們想像中優勝。」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