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设计音乐调适课程 助特教生展才能

2022-04-11 00:00

明爱赛马会乐仁学校通过计画,把以往由教师主导的音乐课,更多让学生参与,包括演奏乐器,令他们成功感更大。
明爱赛马会乐仁学校通过计画,把以往由教师主导的音乐课,更多让学生参与,包括演奏乐器,令他们成功感更大。

(星岛日报报道)特殊学校的音乐课,有别于主流学校教授读乐谱、数拍子等乐理知识,往往因调适的关系,只让学生听歌。浸会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王伟仪,为三所特殊学校设计校本音乐课程,并为教师提供培训工作坊,让智障学生亦能学习节奏、音阶等音乐概念。她坦言,社会对智障学生能力有误解,在课堂上无法令学生展现才能。

特殊学校音乐科的课程框架,虽与主流学校相若,但智障学生的能力差异大,教师调适课程往往偏浅,令他们失去学习乐理和感受音乐的机会。浸大教育学系副教授王伟仪,获优质教育基金拨款二百六十万元推行「特殊学校校本音乐科调适课程及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计画」,为特殊学校设计校本音乐科调适课程,并向教师提供培训工作坊,为期三年。
办工作坊培训教师

王伟仪指,计画包括所有基本音乐概念,要求教师按学习目标、学生需要和能力,制定学习活动和策略、设计视觉和触觉提示教具及调适乐器,着重让老师尝试各种教学内容,避免有所偏废,「有时老师或社会大众都觉得智障学生能力有限,在课堂上迁就太多,很多内容不尝试教,令学生无法表现他们的能力。」

参与计画的明爱赛马会乐仁学校,以往课堂活动多由老师主导,通过拍打手掌等方法,让学生感受节拍。音乐科老师刘美珊指,经过重新设计后,老师通过感官刺激,例如不同颜色的光綫,让学生理解音乐特性,亦与校内的职业治疗助理合作,通过安装支架和调整角度等调适,让肢体障碍的学生亦能演奏名为卡巴沙的「铁沙铃」,学生有更多主导权,在课堂上的成功感更大,「做到的话都会拍多几下」。

以往播放儿歌为主的天保民学校,重新设计加入不同曲式和节奏,并播放古典音乐。音乐科主任何慧盈指,学生不仅有能力分辨,更能创作一首五声音阶的简单曲目,「智障学生的能力,比我们想像中优胜。」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