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六大知識轉移收益52億 中大賺最多冠絕各校

2022-02-15 00:00

中大在二○/二一學年的知識轉移收入達十六億八千萬元,成為表現最好的院校。
中大在二○/二一學年的知識轉移收入達十六億八千萬元,成為表現最好的院校。

(星島日報報道)知識轉移是評估大學表現的指標之一,但八所資助大學最新一份公布的知識轉移年報,香港大學及浸會大學未再公布相關收益,港大證實,按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最新要求,已毋須在年報詳列大學在各表現指標;有立法會議員批評做法不合適。本報統計其餘六所大學的知識轉移收益,發現在二○/二一學年合共錄得五十二億元,中文大學的總收益更達十六億八千萬元,成為各校之冠。
教資會每年均會公布八大「知識轉移」經常性撥款年度報告,詳列八大在過去一個學年的研究項目,以及用以量度知識轉移收入的六項表現指標,如「知識產權」、「共同研究項目」、「合約研究項目」等收益,本報翻查二○/二一學年年報發現,港大不但未載列六項指標收益,亦未交代知識轉移的總收益。

港大回應指,因應教資會最新要求,毋須於該學年知識轉移年報中,列載大學在各項表現指標中的表現,有關數據,會於大學提交的其他報告中列載。
港大稱教資會無要求

浸會大學的年報雖有交代在「知識產權」及「儀器及設施服務協議/講座及工作坊」兩項指標,分別錄得一百三十七萬元及二百四十萬元收益,其餘項目均未公布。

浸大未回應原因,僅稱在顧問服務方面的收入雖有理想增長,惟共同研究項目、合約研究項目、儀器及設施服務協議方面的收入,在疫情下受到影響,包括初創企業等知識產權衍生的淨收入,亦出現負增長。本報曾向教資會查詢,惟截稿前未獲回覆。

立法會議員鄧飛批評,兩所大學不公布知識轉移收益令人費解及不合適,大學在公帑資助購買儀器、聘請研究人員所完成的研究項目,成功轉化為大學收入,即使教資會批准不公開,大學亦應在報告交代理由,向公眾問責。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梁美芬亦認為,近日外界關注教資會撥款情況,認為大學及教資會應增加透明度。

八大新增的專利權及授權許可,總數分別近一千四百項及七百項,其中中大以三百八十六項專利權及二百三十四項授權許可佔最多。本報統計其餘六所大學於「知識轉移」年報中公布收益,發現六大在該學年憑知識轉移錄得五十二億八千萬元收益(見附表),在表現指標之一的「顧問研究」收入,錄得三成升幅。
「顧問研究」收入升三成

以個別大學總收益計,中大在該年度賺得十六億八千萬元奪冠,比位居第二位的科技大學多約一億八千多萬元,雖然「持續專業培訓計畫(CPD)」指標收益按年下跌,仍錄得十一億七千萬元,佔總收益七成,收入來源包括專業進修學院及亞太工商研究所舉辦的非學歷課程收入,以及自資修課式研究生、證書及文憑等課程收入。

科技大學除「儀器及設施服務協議/講座及工作坊」一項錄得三成跌幅外,其餘均表現理想,其中「顧問研究」收益更較前年增一倍至六百二十萬元,「共同研究項目」收益亦增兩成一,至六億一千八百萬元,佔總收益四成。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