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疫情下的扶貧

2022-01-17 00:00

疫情之下,伯樂林教育基金會的同工想盡辦法讓學童維持多元學習,如藝術創作,除了啟發創意,更有助他們紓緩抗疫焦慮。
疫情之下,伯樂林教育基金會的同工想盡辦法讓學童維持多元學習,如藝術創作,除了啟發創意,更有助他們紓緩抗疫焦慮。

二○二一年底,政府公布《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本港的貧窮人口達一百六十五萬,創歷年新高。報告分析主要原因是疫情引致經濟環境惡化,基層勞工首當其衝。這個問題不獨發生在香港,世界銀行就預計疫情會令貧窮人口上升一億四千三百萬至一億六千三百萬。

疫情對弱勢社群的衝擊是多方面的,除了飯碗不保,基層兒童面臨的學習障礙、醫療資源分配等問題,處理不當,都會加劇貧窮問題。慶幸世界各地有不少有心人和組織,以他們的專長施予援手。

扶貧最直接的就是為貧窮人士提供謀生所需。「呂志和獎——人類福祉獎」獲獎者蘭德薩農村研究所提倡「耕者有其田」,與政府和民間組織合作,通過法律及行政措施,協助農村貧困人口獲得有保障的土地權利,使他們能夠自耕自足。

疫情之下,大量原本在城鎮工作的民工因失業而遷回農村生活,對原本就緊絀的農村資源造成沉重壓力。蘭德薩運用他們所長,保障農戶的合法土地權益,讓他們有基本的謀生資源,過往一年幫助了超過六萬人。

有溫飽的生活,也要有教育避免跨代貧窮。疫情期間,全球多個地方的學校都被逼停課。校方紛紛改為網上授課,基層家庭除了面對難以負擔電子器材、欠缺穩定網絡等硬件問題,父母也未必有足夠知識,難以在家協助和輔導子女。貧富學生的學習差距一旦拉開,將造成深遠影響。

「呂志和獎——正能量獎」獲獎機構伯樂林教育基金會本着「全民就學,學而能用」的信念,致力提升印度的教育質素,協助學童掌握基本的讀書及算術能力。疫情之下,他們迅速應變。印度有7億人無法上網,但電話普及率高達八成半。有見及此,他們一方面向網絡條件許可的家庭提供電子設備,另一方面針對條件不許可的家庭,就改以電話短訊,每日向父母發放短片或語音訊息,涵蓋學科知識、音樂、藝術、戲劇和防疫資訊,讓學童在疫情中繼續學習。

醫療資源分配不均也是這次疫情凸顯的問題。有關注團體統計,全球生產的七成半的新冠疫苗被送往十個國家。這既是醫療議題,也是資源再分配的議題。另一個「人類福祉獎」獲獎機構無國界醫生,除了派出醫療隊伍深入非洲和印度等最需要援助的地區,治療染疫人士,更多方奔走,敦促各國政府加入由世衞組織支持的全球疫苗公平分配計畫,希望將疫苗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新冠疫情為全球的扶貧工作帶來新挑戰,問題是嚴峻的,解決問題的道路是漫長的,除了需要政府積極帶領,也需要有心人的多方面協助。還有兩個星期便是農曆新年,在這普天同慶的日子,祝願大家身體健康、豐衣足食,也希望大家借此機會多思考,如何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為有需要的社群出一分力。
呂志和獎助理總經理程珍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