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論壇|要創造環境容量 請先保護環境

2022-01-07 00:00

《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的概念性空間框架告訴我們,香港未來的發展核心主要來自兩個都會區:維港都會區內的交椅洲人工島、新界的北部都會區,再輔以西部經濟發展走廊、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兩道發展走廊,彷彿未來的東西南北都充滿發展契機。這樣的框架下,有關環保、保育建議及措施,現在都叫「創造、提升及再生環境容量」,然而左手創造發展容量,右手創造環境容量,香港的生物多樣性是否會有更積極的保護?
濕地保育公園 不應是生態補償

北部都會區下建議的濕地保育公園,政府強調主動收回私人擁有的濕地及魚塘,保護、管理、提升約二千公頃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濕地生態系統。回顧二○○三年時《新自然保育政策》下政府對收地保育的取態,是「收地雖然可能有利於自然保育,但所涉及的龐大財政承擔着實令人關注,亦會影響其可行性」,對比起今日政府「不計成本」的保育取態,無可否認是自然保育方向的一大轉變。事實上,香港的濕地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候鳥提供重要的棲息地,為維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作出重大貢獻,北部都會區出現與否,濕地保育公園都應該要做,不應被矮化成北部都會區下的一個保育項目,更不應是未來任何發展項目的環境或生態「補償」。

不過,未來北部都會區有鐵路、住宅、創科園等多個項目落成,這些項目大部分都坐落在濕地緩衝區,如新田科技城、北環綫延綫等更有機會影響到濕地保育區內的濕地,令人憂慮會削弱緩衝區對濕地保育區的保護,長遠影響雀鳥的飛行路綫、削減冬候鳥覓食空間、干擾區內鷺鳥林的繁殖。另外,近年不少發展商已積極在濕地緩衝區提出住宅、商業等項目;政府去年提及檢討濕地緩衝區的規劃指引,如可否把濕地緩衝區的地積比提高;建議的北部都會區內的濕地持續有土地平整、填土、填塘等環境破壞,這些累積環境影響持續增加的話,整個后海灣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也會受到損害。當我們談創造甚麼環境容量,建立甚麼環保、具抗禦力的基建之前,是否應該先思考,如何避免和減少對具重要生態價值地點造成的影響,例如維持和遵守城規會規劃指引編號12C下「濕地零淨損失」和「防患未然」等原則;加強部門協調打擊區內各類型的環境破壞?
生態重地 淪為發展陪襯品

類似情況亦適用於流浮山、尖鼻咀、白泥一帶。北部都會區策略下,政府「將收回尖鼻咀、流浮山至白泥一帶被劃為『海岸保護區』地帶的私人土地,建設尖鼻咀至白泥面積約一百四十五公頃的海岸保護公園」。同時間,政府將着手研究流浮山、尖鼻咀、白泥一帶的發展研究,包括新增更多住宅單位、發展高端經濟、探討興建尖鼻咀至白泥自動捷運系統的可行性。這裏一帶的泥灘、紅樹林、海草牀、魚塘等地具高生態價值,現劃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尖鼻咀、流浮山不少土地屬於濕地保育區及濕地緩衝區,而國際鳥盟把「內后海灣及深圳河集水區」認可為「重點鳥區」,範圍可由上白泥、流浮山延伸至塱原。即使有政府介入收地保育,這裏昔日的鄉郊景致及生態重地,會否淪為發展的陪襯品,從此有翻天覆天的改變?

去年十二月,五個環團就北部都會區發表的聯合聲明,除了在濕地保育公園的規劃原則及細節多加着墨,也建議擴展拉姆薩爾濕地範圍;擬議的紅花嶺郊野公園應由五百公頃擴大至一千一百二十公頃;保護現時耕作中的農田和具有良好復耕潛力的荒廢農地等。這些環境資源本身有生態、社會價值,就值得保護、積極管理,不需搞得太複雜,把「創造容量」的意思不斷延伸。
吳希文 
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