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支援內地港人與大灣區融合

2022-01-04 00:00

聖誕佳節,電視新聞除了消費巿道及食肆生意,受節日效應刺激帶動外,最觸動我的,就是那批因為疫情已經兩年與家人分隔兩地,為了回鄉度歲,竟要在十二月底便動身起行的朋友。新聞報道說過關人數由平均一千左右,飆升至一千八百多,輪候時間可以長達六小時(相等於一個正常人三分之一清醒時間!),叫人瞪目。
須放下「小島」心態

新冠疫情纏擾大家兩年之久,商家食肆陷入兩難境地,巿民生活受阻,很多兩地分隔的家庭,要在邊界隔着河堤兩旁的欄棚遙望,才得解相思之苦的現象。特區政府努力「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奈何病毒四方八面的入侵,剛剛又發生懷疑社區的傳播,可能令我們過去一段時間努力清零的結果付諸東流,免檢疫通關落實未知何時。

兩地關係一直緊密,但我們很多時候都會以香港為中心的處理這種關係。一場疫情,應該令我們明白,上至特區政府下至我們一般巿民大眾,都應該放下那種過時的「小島」心態。曾經或正在內地奔跑經商或工作的朋友,於內地在營商、生活遇上問題需要求助時,肯定也遇過叫天不應、叫地不聞的苦況。儘管特區政府在內地幾個大城巿設有辦事處,而這些辦事處也有着似模似樣的編制,除了辦辦博覽、展銷會等門面工夫外,對在內地生活港人的支援,可以做得更多。

香港與內地經濟融合,由「泛珠三角洲」合作,到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已經停留在議程上四分一個世紀。要成功做到融合,不只是政府走出來呼籲大家把握機遇、開拓商機、赤身跑往內地打工,便能成事。有遠見的領袖是應該在整體城巿規劃上,好好與大灣區內城巿群協作。例如,近年深圳已經發展出成熟的科研基地,甚至連研究成果商品化也進步得很快。我們是否應該趁北部都會區的願境,好好跟深圳互補優勢,一同發展「產、學、研」中心,重新發揮「前鋪後居」的協作呢?向西走,澳門要發展MICE產業、珠海要搖身消閒城巿,香港是否應該好好與這些姊妹城巿作出資源配置,各自發揮固有實力,帶動區內一同發展,而不是自掃門前雪的只顧自己需要?

因兩地制度差異,香港人到內地經商、生活,免不了會有適應的問題,這也是「一國兩制」下的獨有特質。好好保護這特質,亦是貢獻國家建設的重要一環。官府在內地既然設有辦事處,便應該協助保持我們的特質。但大家有經驗的都會知道,官府中人往往將「積極不干預」發揮得淋漓盡致,出大事還可以指望他們施以援手,日常生活、做生意等瑣事,則變得求助無門。我作為一個曾經的滬漂,感受甚深。
港服務福利冀能「過河」

社會已經表達強烈意願,希望香港的服務、福利能「過河」,讓內漂都可以享受,那麼政府更加是時候放下「積極不干預」的魔咒。創科世代,透過大數據庫創建「數碼服務平台」,方便內漂處理香港的事務;另外可以建立「電子服務口岸」,為營商的朋友們提供便利。這樣做,比出口術叫人北上找機遇,更顯誠意。

香港,地理上從來都是大灣區的一部分。要真正做到融合,卻需要更大力度的在政策上作出配合。
林筱魯 
立法會議員、資深規劃師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