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經時事分析】合辦跨城盛事 共創灣區旅遊品牌

2021-12-13 00:00

國務院早前公布,由廣東、香港及澳門承辦二○二五年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此舉除了有助推動運動風氣,也有利振興三地旅遊業。盛事旅遊是本港的旅遊發展策略之一,本港不妨藉此機遇,跨城合作,將盛事旅遊拓展至大灣區,提升香港的吸引力。
盛事可帶動旅遊經濟

政府過去曾推出多項措施,冀將香港建成「亞洲盛事之都」,例如透過「盛事基金」,協助本地非牟利機構籌辦具吸引力的文化、藝術和體育盛事,包括香港龍舟嘉年華、香港網球公開賽及香港高爾夫球公開賽。這些國際盛事有助帶動高增值旅客訪港,為酒店業、飲食業等帶來生意。

以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為例,香港欖球總會行政總裁Robbie McRobbie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二○一七年的賽事吸引了約十二萬名觀眾入場,當中超過一半為海外旅客,假設他們全部購買一張三天的通行證,足以為本港帶來三點八億港元的收入。除了賽事本身,各類配合欖球賽的造勢活動,例如音樂會、攤位遊戲、Pop-up餐廳等,亦可帶來經濟收益。

不過,受到疫情影響,全球旅遊業停擺,包括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在內的多項大型盛事,被逼取消或屢次延期。雖然部分盛事成功復辦,但礙於本港仍有不少入境限制,故在短期之內,各項體育盛事恐怕難以吸引海外參賽者。
疫後旅遊成本增  長途出行勢成主流

更令人擔心的是,即使是疫情之後,相關的出入境限制恐怕仍會持續。有針對中小企的國際研究指出,在未來一段長時間,無論疫情是否完全受控,各地的入境政策都會步向「新常態」,各地可能會以衞生安全為由,推出多項措拖管控旅客人流。這將使旅客出遊的固定成本增加,不利短途旅遊發展,長途旅行則有望趨於普遍。
引用競合概念  借灣區旅遊增吸引力

在「新常態」下,香港要維持旅遊競爭力,除了提升自身旅遊產品的吸引力,也可套用跨地區的競合(Co-opetition)概念,既與鄰近地區聯合加強對旅客的吸引力,又各自為本地利益而競爭,從而創造規模效應、減低風險及互補資源。

去年底,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及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公布《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其中在「構築休閒灣區」的章節中提到,支持粵港澳國際品牌體育盛事之旅,將香港啟德體育園建設成為多功能綜合性體育場地及公共空間,支持香港舉辦更多世界性大型體育活動,鞏固香港作為亞洲盛事之都地位。
合辦賽事可促旅客跨城流動

香港緊靠內地與澳門,加上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等基建令交通更趨便利,有助大灣區聯合發展旅遊業。例如香港受場地所限,難以獨力舉辦全運會,卻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合作,各承辦部分項目,並共同開發「一程多站」旅遊產品。

跨城市舉辦大型盛事並非新鮮事,電競盛事英雄聯盟二○一八賽季世界大賽,分別在首爾、釜山、光州及仁川四個城市舉行。其中於仁川文鶴競技場舉行的決賽,吸引超過二萬三千人入場觀賞,當中不乏專程國內外前往觀賽的「機迷」。旅遊網站Travel Daily的分析師指出,在賽事展開前的周末,預訂到首爾和釜山的單人旅客激增了二成。

二○二五年的全運會,將是粵港澳的一大良機,吸引各路運動愛好者,隨着比賽場地的轉換,遊走大灣區各個城市,促進各地旅遊發展。

智經早前發表的旅遊業研究報告中,亦建議粵港澳當局推出「盛事會展旅遊聯合政策包」,因應大灣區旅遊規劃,將盛事旅遊和會展旅遊納入重點合作議程,並制訂階段性的合作清單,聯手開發及推廣相關創新產品。具體做法,是由當局藉體育、藝文、節慶或展覽等活動為主題,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共同開拓盛事及會展旅遊商機。
推粵港澳「聯合政策包」  拓盛事旅遊商機

雖然政府正在嚴控疫情,部分體育盛事被逼取消,但也有主辦單位嘗試為賽事注入大灣區元素,其中香港旅遊發展局在下月中復辦的香港單車節,便首次將港珠澳大橋納入賽道。

智經認為,本港日後亦可舉辦更多有大灣區元素的盛事,例如「港珠澳大橋國際馬拉松賽事」、「環灣區單車賽」、「九市雙特區藝術雙年展」或新春巡遊活動,從而促進三地旅遊、文化及商貿交流,建立大灣區創新旅遊品牌,同時為全運會「熱身」。

疫情顛覆全球旅遊生態,旅遊成本勢將增加,香港要爭取旅客到來,必須與灣區其他城市加緊合作,發展盛事旅遊,鞏固香港「亞洲盛事之都」的稱譽,提升旅遊競爭力。(全文見智經研究中心網頁:www.bauhinia.org)

智經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