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經時事分析】維護轉介制度 家庭醫生任健康守門人

2021-11-08 00:00

最新《施政報告》提出讓市民免醫生轉介直接接受物理治療等醫療專業服務,一些人或以為此舉既可減輕醫生負擔,又能避免市民延誤治療,惟實情是,此舉勢將削弱醫生為市民健康專業把關的「守門人」角色,令市民的治療時間因減得加,反過來加劇公營醫療系統重擔。

「預防勝於治療」人人明白,但很多市民卻沒有將認知化為行動,結果不知不覺下患上慢性病,甚至小病化大,要長期抗病。加上本港人口高齡化,患上慢性病的人口比例會隨之提高,對瀕臨「爆煲」的醫療體系造成沉重壓力。

欲解決以上問題,必須扭轉市民「有病痛才找醫生」觀念。市民的健康旅程需要從社區出發,由跨專業醫護團隊協助市民主動預防疾病。良好的基層醫療服務,正可擔當這個角色。

醫療體系可按序分為基層醫療、專科及醫院護理服務三層。作為這個體系的首個接觸點,基層醫療旨在為市民在社區提供健康促進、預防疾病等方面服務。這些服務由西醫、中醫、護士、物理治療師、藥劑師等不同的醫護專業人員提供。

本港政府已陸續在全港各區成立地區康健中心與地區康健站,推動基層醫療健康的發展。中心以公私合營模式運作,政府出資,交由非政府組織營運,透過地區網絡向區內提供服務的私營機構和醫療人員購買服務,組成跨專業團隊,讓市民安在社區接受健康護理。

智經深入研究本港的基層醫療服務後,認為政府可以中心為基地,協助市民開展「治未病」的社區健康旅程。

市民到其所屬地區的中心成為會員,中心會有註冊護士出任的護理統籌主任,為居民進行基本健康評估,並了解其生活習慣和家族病史,整理資料為個人健康記錄,再安排會員與家庭醫生會面。

會面時,家庭醫生需了解居民的基本健康資料,評估居民特定慢性病風險,並根據居民的健康狀況,提供合適的跟進或治療服務。若其認為有轉介需要,護理統籌主任應按照醫生指示,安排居民接受專職醫療相關服務。

過程中,家庭醫生的職責是在問症、診斷、治療方面為市民健康於第一線把關,與市民建立持久的醫患關係,並協調中心跨專業團隊中的其他醫護人員,幫助市民自我管理健康。其他醫護人員亦各司其職。這種跨專業團隊合作的模式,可有效為市民提供質素更佳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

港府為加強其他醫療專業在本港醫療體系的角色,在最新《施政報告》中建議修改法例容許免醫生轉介,讓市民選擇直接接受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等醫療專業服務,避免延誤治療。

支持修例一方認為,免醫生轉介制度可使市民省卻一次向醫生求診時間,盡早接受治療,而且毋須付額外診費,並舉例英、澳、加等地早已接納相關制度。

不過,免醫生轉介可避免延誤治療的說法,未必站得住腳。有骨科醫生接受傳媒訪問時稱,病人感到痛楚有不同可能性,或因勞損,亦可能是癌症病徵,一般市民無足夠醫學知識區分。物理治療師雖有能力辨別相關情況,但若待其發現病症嚴重再轉介至醫生跟進,已耽誤了治療時間,或影響病人的康復進度。社會也將付出更高的醫療成本,無助減輕公營醫療服務負擔。

此外,此舉等同繞過醫生診斷,會削弱家庭醫生在基層醫療護理流程中,為市民健康任「守門人」的角色,不利鼓勵市民與家庭醫生建立持久的醫患關係。

建議一:增撥資源培訓基層醫療人才

政府若要維護市民健康,應從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質素入手,例如提供資源和撥款,包括增加持續進修誘因,鼓勵更多醫生、社區護士和其他醫護專業人員接受有關基層醫療健康的導引課程和持續進修活動。培訓內容可包括以人為本的護理、提升病人促進健康的能力,以及醫患溝通技巧。

建議二:設法定機構 獨立監管基層醫療健康服務

在規管方面,隨着基層醫療發展,醫護專業的職權及責任或有所改變,如何在社區服務判斷醫護專業恰當的操守,使規管充滿挑戰。

政府應考慮在食物及衞生局之下,成立獨立法定機構「基層健康管理局」,督導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發展,以及透過制訂針對基層醫療的法定監管程序、行政管理安排及質素評估制度,獨立監管現時由不同機構提供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將有助政府有效規劃服務和持續改善質素。

家庭醫生在基層醫療護理流程中,扮演「健康守門人」的關鍵角色。《施政報告》建議修例容許免醫生轉介直接接受醫療專業服務,不但可能引致延誤治療,亦削弱家庭醫生的把關角色,最終不利市民健康。政府作最終決定前,務必三思,以免徒添醫療系統重擔。

(全文見智經研究中心網頁:www.bauhinia.org)

智經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