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發展智慧醫院 紓緩醫護人手短缺
2021-11-05 00:00隨着人口持續老化,醫療服務需求按年遞增,醫護人手短缺問題愈來愈嚴重。根據食物及衞生局今年發表的《醫療人力推算二〇二〇》結果顯示,醫生人手長期持續短缺,預計香港在二〇三〇年和二〇四〇年會分別欠缺一千六百一十名和一千九百四十九名醫生。
智慧醫院就是透過運用不同的資訊科技,以提升醫療服務的質素和效率,當中包含多項重點,如「智慧照顧」、「智慧醫院管理」、「智慧員工」、「智慧醫院支援」及「智慧設施」。發展智慧醫院是全球大勢所趨,當中應用的先進科技多樣化,如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遙距醫療技術等,而善於整合和分析不同數據來源的地理資訊系統(GIS)更是不可或缺,尤其在協助醫務決策及資源管理方面,可有望紓緩醫療人手不足的情況。
醫院涉及的範疇廣泛,從病人、員工、設施,資源工具,以至藥物、技術研究等,單以資源工具而言,可包括住院病牀、醫療器材、治療工具、附助用品、行政物資等,資源管理的工作可謂繁複多變,更須要精準無誤。通過以GIS建立數碼分身( Digital Twin),配合採用顏色編碼方法管理各種資源,能令醫院範圍內的資源位置可視化,不同的資源如靜脈輸液泵、輪椅、流動X光機,甚至是巡邏中的機械人或保安人員,都可在同一地圖實時看到移動方向和位置。
這個實時的室內地圖系統不但可顯示資源位置,更能同時列出數量,有助分配資源之餘,更可作出即時應變。例如行動不便的訪客和離開手術室的患者需使用輪椅時,地圖可顯示最就近的輪椅位置及數量,以便員工迅速安排。如員工換班後,接班員工也可以按地圖顯示,追蹤輪椅位置,省卻搜尋時間,還防止物資丟失,更可靈活調配人手。
以GIS為核心建成的「聯合運作平台」(Common Operational Picture 簡稱COP),也可方便醫院內眾多部門的協調和分工合作,各部門可透過流動和桌面電腦應用程式,再配合雲端技術,可即時進行可靠和安全的醫務聯繫,促進溝通,減少延誤,更可提升決策能力。而且,醫院內部眾多的文書檔案,如病人聯絡資訊、醫護員工出勤記錄、物資供應狀況、藥物使用登記,以及病人病歷資料,當中包含的各種檢驗報告及藥物記錄,都可以一併放在結合文件管理系統的綜合平台,以便部門隨時查閱,減省人手傳送。
其實,當局還可以在GIS平台加入3D城市模型、地形和建築資訊模擬(BIM)等數據,為醫院戶外及半戶外空間作氣流分析,以預視和偵測院內病毒傳播的風險。甚至分析社區的醫療設施需求,以協助日後的醫院選址以及醫療設施配置的工作。
本港的公立醫院正逐步邁向數碼化,醫管局計畫於未來三年內將十八所設有急症室的醫院,如瑪麗醫院、廣華醫院和瑪嘉烈醫院等,發展成「智慧醫院」,引入更多科技,以紓緩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GIS既有助醫療資源管理,又促進醫務溝通,更能長遠分析社區醫療設施的需要,當局如能善加應用,定能提升醫療服務質素,惠及市民健康。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
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