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十問十答中國經濟(二)

2021-10-26 00:00

(四)如何看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質量發展之路如何走好?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特點更加鮮明,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發展質量效益不斷提升,動能持續增強。特別是工業產能利用率處於較好水平,企業資產負債率下降,教育、衛生等補短板投資增速快於全部投資增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持續鞏固。

但與此同時,受國內經濟加快恢復、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一些資源型行業再度呈現擴張態勢,「兩高」項目上馬有所抬頭,上半年九省區能耗強度同比不降反升。

要警惕產能過剩問題

相關分析人士警示,隨著國外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主要經濟體產能開始恢復,要警惕出口回調後可能導致產能過剩問題抬頭。

這些現象,凸顯供給側仍然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主要矛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也仍然是經濟工作的主攻方向——

七月底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從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到專項檢查,多地被點名曝光;高耗能行業用電得到嚴控。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不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

隨著一系列務實舉措相繼落地:九月份,粗鋼、鋼材、電解鋁等產量在上半年分別創出近年單月新高後繼續回落,鋼材出口量也已從上半年的高位回落至五百萬噸以下。

(五)如何有效應對限電問題,今冬明春如何確保能源安全穩定供應?

九月中旬以來,全國電力供需緊張,一些地區採取了有序用電措施,九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六日,個別地區出現拉閘限電,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我國發電量煤電佔比較高。限電,反映出能源供需緊張尤其是煤炭。

從全球範圍看,今年以來,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經濟在逐步恢復,全球能源需求都在大幅增加;很多國家都遭遇了能源問題,能源價格大幅上漲。

從國內看,能源需求快速增長導致煤炭供需緊張,價格大幅上漲。發電企業大面積虧損,影響了發電能力和意願。

與此同時,一些省份經濟復甦強勁,電力需求快速增長。一至九月全國用電增速達到百分之十二點九,多個省份用電增速達到百分之十六至二十。如此高的用電增長給電力保供帶來很大困難。特別是有的地方對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的依賴性仍然較強,大量上馬「兩高」項目,加劇了能源供需的緊張局面。

此外,水電來水不足,新能源出力不穩定,也影響了電力供應能力。

眼下,北方地區陸續進入採暖季。據預測,今年冬季北方等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甚至可能出現極端天氣。

這個冬天,中國能否確保能源安全穩定供應?

劍指煤炭價格非理性上漲——十月十九日晚,國家發展改革委連發三文,表示將採用包括依法對煤炭價格實施干預等一系列必要措施,促進煤炭市場回歸理性,確保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十九日當晚,動力煤期貨主力合約短時間內便「鎖定」跌停板。現貨市場上,一路高歌猛進的煤炭價格相繼下調。

在確保安全的條件下加快釋放煤炭產能。九月底以來,已核增一批生產煤礦,日均產量已比九月份增加了一百二十萬噸以上,十月十八日的日產量已超過一千一百六十萬噸,創今年新高。

國家能源局日前通知,積極推動新能源發電項目能併盡併、多發滿發,進一步提高電力供應能力。

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深化。燃煤發電市場交易價格浮動範圍由現行的上浮不超過百分之十、下浮原則上不超過百分之十五,擴大為上下浮動原則上均不超過百分之二十,高耗能企業市場交易電價不受上浮百分之二十限制。

(六)全球供應鏈新一輪重構,中國如何掌握主動權?

部分國家逆全球化而動,疊加全球遭遇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對全球產業鏈穩定和供應鏈暢通帶來空前挑戰。從防疫物資短缺、生產停擺,到疫苗供應不足、製造業「缺芯」,供應鏈風險問題正在世界範圍內愈發凸顯。

當下的「晶片荒」,正是其中典型。從手機、電視、電腦、汽車等行業,到5G、人工智能、物聯網、自動駕駛領域,很多都受「工業糧食」晶片短缺的困擾。這也讓愈來愈多國家認識到,供應鏈布局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

外部衝擊下,供應鏈條愈長,斷裂風險也愈大。談及供應鏈,業界熱詞已由前幾年的「低成本」,轉換為如今的「復原力」。愈來愈多的國家開始考慮兼顧生產效率和產業安全,全球供應鏈調整加速。

供應鏈本土化、區域化、分散化趨勢更加凸顯:美歐等經濟體加快出台製造業回遷計畫,加速全球供應鏈向本土化布局。跨國公司在收縮全球供應鏈的同時,進一步推動供應鏈向近鄰區域化集聚;為降低集中採購風險,讓全球採購多元化、分散化,包括增加中國以外的採購來源地。

這種形勢下,全球供應鏈的調整會否給中國產業鏈安全帶來挑戰?

就中國市場而言,確有一些在華外資企業加快布局調整。特別是疫情發生之後,時而有外資企業宣布關停中國工廠的消息,一度引發擔憂。

但要看到,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布局一直在動態調整之中,隨著中國產業升級和生產要素比較優勢的變化,有些跨國企業會離開,一些新的企業也會進入。但總體看,外資企業進的多、出的少,增的多、減的少。對於一些中低端產業的遷出,是經濟發展規律使然,也順應中國高質量發展趨勢。

此次中國及時控制住疫情,為產業鏈和供應鏈正常運行提供了穩定性和安全性,增加了跨國公司布局的黏性。有外媒報道,一批曾想離開中國的跨國公司,正打算把在東南亞的工廠盡快搬回中國。因為疫情發生以來,中國愈發成為「可靠的生產地點」。

中國對外資的「磁吸力」與日俱增。據調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在華外企主要面向中國市場。中國擁有十四億人口、超四億中等收入群體,消費市場規模和成長潛力無可比擬。再加上產業配套齊全、基礎設施完善、人力資源豐富等綜合優勢突出,都成為吸引外資的磁力。

日前商務部發布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趨勢:一至九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八千五百九十五點一億元,同比增長百分之十九點六,繼續保持了兩位數的高增長,凸顯中國仍是全球最佳投資目的地之一。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又如何在全球供應鏈加速調整中掌握主動權?

疫情衝擊下,中國供應鏈表現出了強大韌性,但同時也暴露出一系列問題。未來聚焦產業鏈供應鏈斷點堵點,提升穩定性和競爭力,重要而緊逼。

開展專項加強產業鏈韌性

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加強基礎研究,推動應用研究,開展補鏈強鏈專項行動,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加快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國正在補鏈強鏈行動上不斷發力。

值得注意的是,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並不意味着走向封閉和內顧,而是推進更高水平開放,在開放合作中鍛造更強大綜合競爭力。

(七)如何看待「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實現共同富裕靠甚麼?

今年以來,隨著促進共同富裕部署漸次展開,社會關注度持續升溫。同時也出現個別偏頗的聲音,把促進共同富裕曲解為「吃大鍋飯」、搞平均主義,甚至「劫富濟貧」。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從全面性上看,共同富裕是十四億人的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

從差異性上看,我國不同地域、城鄉間的資源稟賦不同,每個個體的能力和素質也存在差異。共同富裕絕不意味着所有地區、所有人同時富裕,也不可能不同區域、不同人群達到整齊劃一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從階段性上看,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要保持歷史耐心,不能超越實際發展階段;也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上。

實現共同富裕,在高質量發展中「做大蛋糕」是前提基礎和必要條件。

共同富裕不是養懶漢,要鼓勵勤勞創新致富,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強發展能力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防止社會階層固化,暢通向上流動通道,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形成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避免「內捲」和「躺平」。

強調先富帶後富

共同富裕更不是「吃大鍋飯」,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大力發揮公有制經濟在促進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同時要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要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同時要強調先富帶後富、幫後富,重點鼓勵辛勤勞動、合法經營、敢於創業的致富帶頭人。

實現共同富裕,有效辦法之一是通過收入分配改革「分好蛋糕」。

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並提高精準性。其中,慈善等第三次分配是在自願基礎上,起到改善分配結構的補充作用,不是強制的,國家稅收政策要給予適當激勵,不能曲解為「劫富濟貧」。

在「分好蛋糕」的過程中,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合理調節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推動我國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形分配結構,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