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停牌 半數個案涉核數
2021-10-20 00:00
致同中國法證調查服務主管合夥人湯飈解釋,由於香港近年不時有大型會計醜聞,令當局收緊監管,包括財務匯報局對上市公司高調地進行調查,以及ESG(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等企業管治要求提高,令核數師較為嚴格和小心。他續稱,核數師對財務報表發表負評的主要考慮因素,是上市公司有沒有誇大資產以及費用。
調查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止一年,停牌超過3個月的上市公司共112家,去年同期為80家,其中需要採取補救行動的上市公司共106家,當中大部分公司停牌3至6個月,惟有12家公司停牌逾1年,更有16家公司的停牌時間超過補救行動的限期。
根據《上市規則》,若主板公司的證券連續停牌18個月,或者創業板公司的證券連續停牌12個月,聯交所可取消有關公司的上市地位。湯飈認為,難以預料明年會否有大量公司被除牌,因為要視乎這些公司能否在短期內解決導致停牌的問題,而絕大部分公司都努力爭取復牌。此外,企業可透過申請延期或利用上訴機制,避免除牌。
調查亦指出,今年因股東及管理層問題觸發公司停牌的個案增加,按年升20個百分點至29%;因監管機構或執法行動觸發的停牌個案則有所下降,按年跌11個百分點至13%。雖然該類型的停牌個案減少,惟聯交所、證監會、廉政公署、財匯局、警方,以及內地公安等監管機構所構成的聯合調查則轉趨頻繁,主要涉及公司董事不當行為、資產挪用及洗黑錢行為。
湯飈表示,與聯合調查有關的上市公司停牌問題,往往較為複雜,因為有可能涉及刑事罪行,核數師或其他持份者都會小心處理。他認為這些公司通常難以在18個月內復牌,甚至有資不抵債等其他問題。
此外,今年涉及監管或執法機構的個案均正在停牌,去年同期則有63%的公司從未停牌,而37%的公司已復牌。被問到為何近期不少公司公布業績後,再刊發補充公告,湯飈認為屬個別情況,反映企業期望盡快公布業績,以避免停牌危機,其後再發文件補充錯漏。去年受疫情影響,企業的核數進度減慢,導致不少公司停牌。他表示核數師已開始與上市公司磋商,重啟實地審核,所以今年因疫情而未能如期公布業績的企業數目下降。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