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私人市場力量 十年建33萬公營屋
2021-10-07 00:00
最新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到,在未來十年,已覓得約三百五十公頃土地,可興建約三十三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比去年公布的三十一萬六千個略高,足以滿足該十年期預計的三十萬零一千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不過,特首林鄭月娥承認,公屋輪候時間居高不下,令人憂心,未來十年的建屋量,亦會出現「頭輕尾重」的現象,三十多萬個單位可能只有三分一在首五年落成。
消息指,三十三萬個單位中,四成來自新發展區,包括洪水橋、古洞北及東涌等,三成來自改劃用地,如安達臣用地;至於餘下供應,則是來自粉嶺高爾夫球場及將重建的房委會工廈等。供應若要如期到位,前提是順利完成清拆、收成及平整地基等工程。林鄭月娥表示,已督促運輸及房屋局局長要竭力壓縮房委會的建屋程序,爭取盡快建成更多單位,並要求發展局與運房局就後五年期每幅公營房屋土地提交季度報告,如土地交付時間或建屋進度未如理想,會親自作出指示。
為了加快興建公營房屋,《施政報告》提到房委會將在合適的項目採用新的採購模式,引入承建商一併負責設計和建造,一方面可藉此騰出額外資源協助房屋署開展前期設計工作,另一方面可借助承建商的專業知識,進一步優化整個建造工作的流程。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房委會日後在引入私人承建商一併負責設計及建造前,會先定出一些基本布局及擬定發展規範,才會交由私人承建商進行詳細設計。消息人士解釋,由於未來十年計畫興建的單位,其中二十萬需要在後五年才能落成,將部分設計工序交予私人承建商負責,可善用私人市場的人才,並釋放房署的部分人手,令署方可以承擔的公營房屋項目增加,而未來公營房屋項目的設計亦會更加創新,外貌可以變得不一樣,但強調房署仍會負責策劃、統籌及監管工作。
問到為何重新採用昔日的私人參建居屋模式,他指由於經過研究後,留意到房委會過去需要以保證價格購回發展商興建的單位,並沒有誘因提出優質樓宇設計,最終落成的樓宇質素變得參差,但這不代表不可借助私人市場力量參與,故為公私營合作尋找另一個落實模式。
此外,房委會和房協亦會更廣泛使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和其他嶄新建築科技,希望藉此加快興建公營房屋。據了解,政府將在三個項目,包括位於安達臣道、東涌及藍田德田街項目嘗試採用「組裝合成」法,並測試組裝合成法應用在各用地及工程的情況,冀未來大量應用。
不過,消息人士表示,預計在未來五年落成的公營房屋項目,由於已完成設計及進行打樁,既無法交由私人承建商負責設計,也未能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會在五年後落成的項目尋找合適地盤,應用新建築模式。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