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公私營房屋雙軌供應 利健康市場發展

2021-06-26 00:00

香港是世界級繁華城市,但樓價高企,人均居住面積在全球位列尷尬的位置,居住空間愈住愈小,劏房、天台屋比比皆是,這些畸形現象終須歸咎於土地和房屋短缺。特區政府一直強調要覓地建屋,打算為大規模增建大量公屋單位而鋪路,然而,由政府牽頭大舉收購土地作興建房屋之用,這模式能否在短期內有效地大幅增加香港的房屋供應,確實令人憂慮。事實上,要樓價平穩健康發展,公營私營房屋「雙軌並行」才是持續可行之法。

按《二○二○長遠房屋策略》推算,公私營房屋總供應目標為四十三萬個單位,包括三十萬一千個公營房屋單位及十二萬九千個私營房屋單位。特區政府稱已覓得土地興建滿足未來十年公營房屋單位需求,給予不少基層家庭和單身人士一個上樓的憧憬。可是,興建公屋的速度長期緩慢,本港最新公屋輪候時間平均達五點八年,政府需向已輪候公屋逾三年的市民發放現金津貼,以作安撫。

團結香港基金曾指出,不少公營房屋項目均受不同的官僚程序影響而有所延誤,以至無法及時動工,並建議政府通過已擴闊職能的「精簡發展管制督導小組」,理順不同部門的協調及精簡當中的官僚程序,以壓縮公營房屋項目的發展時間。但時至今日,似乎並未見實質成效。

另一邊廂,相比公營房屋的興建,私人屋苑樓宇的落成速度相對較迅速和高效率。私營房屋市場力量在香港具有其存在意義,要讓樓價平穩,除了興建公營房屋,也應同時興建私營房屋,這就是所謂「雙軌並行」。雖然政府在數年前始積極增加土地供應,努力讓未來五年的年均預計供應量達一萬九千六百個單位;可是鑑於政府將公私營房屋比例由「六比四」轉為「七比三」,令每年私營房屋供應目標大幅調低至目前的一萬二千九百個單位,即在二○二四年以後,私營房屋市場供應會現斷崖式下跌,一手市場供應將供不應求。供求失衡下,將進一步推高私營房屋的一手和二手市場價格,令用家更難上車。

現在政府運用法律和權力,以及各種其他行政方法、收回或徵用土地並加以整合,但單單只以政府主導去建房,並不能解決長期以來的問題。增建公屋、妥善借用私人市場力量,允許私人土地持份者增加私人房屋供應,釋出私樓貨源,讓私人樓市市場供求達致平衡,樓價才可平穩。

香港若想平穩樓價,達至「房住不炒」的國家政策目標,政府實宜多管齊下,包括積極造地,重啟「明日大嶼」項目,善用岩洞,重置公用設施或厭惡性設施;短中期方面,各方也拋出不少建議,例如釋放新界農地、祖堂地,以及放寬濕地緩衝區地積比等等,希望盡量釋放最大的土地發展潛力,以增加土地興建住宅,同時確保公私營房屋的供應充足,而非將公私營房屋比例調整,以圖「拆西牆、補東牆」,並積極考慮其他房屋政策,讓房屋市場供應可以平穩健康發展。

朱家健

香港資深時事評論員、博士研究生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