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甦:城大五億培育300初創

2021-06-26 00:00

■楊夢甦認為,創業任何時候都是困難的,但創業要趁年輕,「年輕人最大資本是有時間,沒有家庭負擔、不怕去試。」
■楊夢甦認為,創業任何時候都是困難的,但創業要趁年輕,「年輕人最大資本是有時間,沒有家庭負擔、不怕去試。」

(星島日報報道)大學是孕育創科企業的搖籃,為協助師生創業,城市大學早前推出「HK Tech 300」創新創業計畫,未來三年將投放五億港元,培育三百所具備城大基因的初創企業。城大副校長(研究及科技)楊夢甦透露,計畫自推出後反應良好,已評選出約二十支隊伍,各獲十萬元種子基金啟動創業。他又在《科技猛人教路》網上系列訪問中,談及創業文化任何時候都可以啟動,「只要造就社會氛圍,可以變成社會基因。」

城大今年三月推出「HK Tech 300」計畫,投入的資金及計畫規模,號稱亞洲區內大學之首。主力籌備這一計畫的副校長楊夢甦表示,城大在過去五年,每年均有十至十五所初創企業成立,樂見有此創業趨勢。他坦言,每年看到學生提交的畢業作品,花盡時間和心思,「很多成果都很有創意,有突破性,但很多時候學生畢業之後就將項目放低,不再跟進,覺得很可惜。」有見及此,校方決定幫學生「行多兩步」,「Venture Beyond Boundaries」。

「其實學生對創業是很有熱誠的,但最大問題是,剛大學畢業沒有資金、沒有支持,不知道怎樣創業。」楊夢甦表示,「HK Tech 300」最突破之處,是分四階段培育和支持不同創業進度的團隊,例如首兩個階段會提供培訓、評選具潛質的創業意念,提供種子基金啟動創業;第三、四階段讓初創公司,完善商業營運模式,繼而協助爭取天使投資,對接科學園、數碼港和四大商會等合作發展。

楊夢甦期望這項計畫,在三年內可鼓勵培育三百家初創公司,三月起已有三十隊學生申請參加培訓、逾六十隊申請種子基金,以及四十多隊申請天使投資。當中已有二十支隊伍通過篩選,各獲十萬元的種子基金,起步進行市場調查、研發或製造產品樣辦等。他有信心當中定有數所殺出重圍,獲得成功,「就算未必如google、facebook那麼厲害,但成為『獨角獸』也有可能。」

他強調,大學生最需要創業的實戰機會,「失敗也不要緊,因為都是一個經驗,這個經驗好過讀兩年碩士學位。」楊夢甦續指,即使學生回過頭來決定求職,也會受僱主歡迎,「經歷過這個計畫的學生,不論將來投身哪一行業,都一定會是行業的中堅。」對於疫情下創業會否受影響,他認為反而是創業時機,可以抓緊機會逆流而上,「創業任何時候都是困難的,但創業要趁年輕,年輕人最大資本是有時間,沒有家庭負擔、不怕去試。」

事實上,城大近年在工學院和商學院均有推行創科和創業(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相關的通識課程,楊夢甦表示,預計未來兩學年內會在全校,以必修課程形式推行,會教學生如何以研究解決社會問題,如環境和醫療議題等,亦會教學生如何申請專利、開公司如何籌款等實用技巧。

「創科是全世界大趨勢,香港也慢慢開始有這一氣氛,政府和業界也做了很多;但本港的大學做得比較差,大學本應是將最尖端科技推向社會的。」楊夢甦認為,大學從來不缺創科創業的「種子」,關鍵是孕育的環境和氛圍。「創科是一種文化,所以任何時候都可以起動,只要造就社會氛圍,創科就會變成社會基因。」

楊夢甦多年來曾創辦四家生物科技公司,包括在新冠疫情期間,獲政府指定為檢測承辦商的Prenetics。他一直以身作則,鼓勵學生一嘗創業滋味,惟留意到不少人即使努力鑽研出科研成果,畢業後無意進一步轉化為服務或產品。他認為傳統教育制度使學生跳不出既定的人生方程式,冀本港營造出「創科氛圍」,讓學生明白「創科是成長一部分」;並應從小培養學生敢於提問和獨立思考能力,種下創科的種子。

富有創業經驗的楊夢甦,曾鼓勵自己在城大的門生,放棄已覓得的工作,改行創科路。多年教學生涯中,楊見慣學生一畢業,就將花逾年心血的畢業科研成果擱在一旁,有創意的研究被白白浪費。「對公眾來說,納稅人繳稅讓大學得以做科研,始終想看見對社會經濟發展有幫助。」然而,他指普遍學生跳不出「上學、畢業、求職、供樓」的人生方程式,似乎「被困住了」。

「本港年輕人對前途迷茫,看不見希望。」楊夢甦認為,創業是跳出框框方法之一,不過社會同時要營造「創科氛圍」。他指傳統教育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外,更應從中小學階段開始,將創科教育當成文化來推廣,「讓大家明白創科是成長一部分,變成文化。」他續指,推動過程亦須有賴政府、業界投資與支持,從而塑造「創科生態」。

政府近年大力推動STEM教育,楊夢甦同意相關方面很重要,但不是唯一出路。他特別提及一九年社會科學科畢業生顏煒彤,因家人出現聽力問題,遂找來同校讀機械工程系的師妹,一同研發產品冀幫助聽障人士,成立名為「里索科技」的初創企業。「讀哪科不緊要,最緊要有熱情(去解決問題),亦可組織具備不同專才的團隊,互補不足。」

雖在加拿大深造、在港工作多年,但出身自內地的楊夢甦感歎,自己亦深受亞洲「填鴨式教育」影響,認為這種教育模式有必要改變,學生應從小敢於提問和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如遇教科書上很多不正確的地方,要敢於質疑,不然僅以考試為目標,會限制學生發揮創意」。他笑言不能期望小學生年紀尚輕便有甚麼驚人成果,但無論任何時候,只要學生發掘到問題,有意欲了解和解決,便能種下創科的種子,有待日後發芽。

「初創企業不能只停留在初創階段。」楊夢甦認為,學生應該跳出框框,不應限制初創企業的發展。他認為大灣區提供很好的機會予本港的年輕人,指大灣區經過多年的基礎建設、港商的努力,如今已建立很好的平台,在製造業、創新設計和研發等,為初創企業下一步的發展提供很多機會,「創業不可局限在一個地方,走出『boundary』有更廣闊的天地。」

城大向來不乏成功創業的校友例子,當中不少也有到內地發展,早年被國家科技部評為「獨角獸企業」的「奧比中光」便是一個好例子。被問到創業應該在哪個地區發展較有前途,楊夢甦坦言,創業要將企業做大,不能停留在初創階段,也不能停留在特定框框內。「大灣區其實提供了很好的機會給我們的同學、香港的年輕人。」

大灣區有發展機遇,但是否難吸引學生「北上」?楊夢甦認為學生心態和行動上亦不應設限,「創業不可局限在一個地方,全球都有機遇、有市場、有挑戰,一定要跳出框框,走出『boundary』,這樣才有更廣闊的天地。」他指出,大灣區經過多年的基礎建設、港商的努力,如今已建立很好的平台,在製造業、創新設計和研發等,為初創企業下一步的發展提供很多機會。

「內地在科技轉型方面也有很大需求,以往傳統的製造業,如今也要用到科技創新,這樣社會才能發展到下一階段。」楊夢甦以近年本港幾乎所有大學都紛紛到大灣區發展和部署為例,指出內地對人才和科技創新有大需求。他又稱城大未來會促進香港與東莞兩個校區合作,而城大(東莞)會以研究為核心發展,校方亦會保持與廣州、深圳、北京和上海,以及與歐美、澳洲日本等地的夥伴合作,加強國際聯繫。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