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澤:SPAC供不應求 港宜引入吸內地科企

2021-05-24 00:00

(星島日報報道)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盛宴席捲全球,吸引富豪家族垂涎,紛紛進場擬分一杯羹。有「亞洲SPAC教父」之稱的匯澤亞洲創始合夥人王幹文接受本報訪問時稱,現時SPAC遠遠不夠供應內地市場,皆因全中國高科技企業多達20萬家,加上內地科創板上市規則收緊,當中有數千家企業擬轉至境外上市。他續指,香港有必要引入SPAC吸納上述企業,以免留下真空期導致資金流走。

王幹文認為,在美國市場上,SPAC發起人擁有中港背景佔少數,即使去年SPAC掀起狂潮,由內地人和香港人發起的SPAC數量,分別僅有4隻和6隻。在美上市的SPAC若擬合併中國項目,在溝通以及考慮能否產生協同效應,他認為「會經歷好痛苦的過程。」因此全球資本爭相成立SPAC搶奪「獨角獸」下,內地可供合併的優質項目池依然廣闊。

王幹文坦言,推SPAC與打擊殼股存在一定矛盾,但監管機構要釐清概念,同時大膽行事,或可在《上市規則》下,為SPAC成立一個獨立的章節。他認為可考慮與內地溝通,先試行設置門檻,如集資困難的內地初創公司。

王幹文續指,新加坡年初出台的諮詢文件過於保守,吸引力欠佳,又說:「SPAC的投資者、發起人、目標公司,三者利益須得以平衡,遊戲方可繼續。」這也是港府在引入SPAC時值得考慮問題。過去數年星交所年均上市10家公司,撇除REITs,平均市值約1億美元,惟要求SPAC最低發起金額約2.2億美元,其合理性值得斟酌。他又指在投票模式上,星交所仍較落後,如不允許發起人對併購目標投票表決、投資者若想「回水」必須投下反對票等。

若SPAC最終併購失敗,無疑發起人將首當其衝損失慘重。王幹文表示,發起人確實有壓力,或出現為趕最後限期,倉促合併尚未準備好或高估項目情況發生,但他指出,現時SPAC進行合併時多數會引入專業投資者參與。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