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之父逝世 袁隆平享年91歲

2021-05-23 00:00

(星島日報報道)「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昨天在湖南長沙去世,享年九十一歲。上世紀六十年代,袁隆平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二號」,令水稻產量大幅度提高,為解決中國乃至全球的糧食短缺問題作出重大貢獻,相繼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等國內外殊榮,一九年獲國家授予最高榮譽「共和國勳章」。今年初,袁隆平還堅持在海南三亞科研基地工作。新華社發文建議為袁隆平逝世降半旗致哀。

中央廣電總台旗下的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昨晨十點多率先發放袁隆平的死訊,但多家媒體隨後闢謠,引述袁的秘書稱,「袁隆平目前在醫院,身體狀況不太好」。CGTN其後致歉。昨午一點半,新華社證實袁隆平於中午一時零七分在長沙的醫院因多器官功能衰竭逝世。據報袁隆平三月在三亞研究基地跌倒後不適,上月轉回居住地長沙治療。消息傳出後,長沙昨午有汽車鳴笛致哀。

袁隆平祖籍江西九江,一九三○年生於北京,五三年在重慶的西南農學院畢業後,到湖南懷化的安江農校任教。六十年代初,中國陷入經濟困難時期。袁隆平和他的學生們也同樣面臨着飢餓的威脅。一天中午,走出校門,他遠遠地看到馬路邊圍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邊橫躺着兩具骨瘦如柴的屍體,圍觀的人都臉上堆滿了憂傷。此事深深刺激了袁隆平,決意在農業科研上搞出點名堂來。

經過幾年時間,完全靠自己摸索經驗的袁隆平發現水稻中有一些雜交組合有優勢。他衝破經典遺傳學觀點的束縛,一九六六年發表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開了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文化大革命衝擊了袁隆平的研究,實驗稻田甚至被人惡意破壞,但他仍堅持試驗。為增加試驗效果,每年冬天,其與助手還去海南三亞進行水稻育種,甚至在路上把種子綁在身上,利用體溫育種催芽。

經過數千次試驗,一九七○年,袁隆平團隊在海南發現的一株花粉敗育野生稻,讓雜交水稻研究打開了突破口。一九七四年,成功選育出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二號」,比普通水稻增產兩成以上。雜交水稻的成果自一九七六年起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使水稻的單產和總產得以大幅度提高,至一九八八年全中國雜交稻面積達到一點九四億畝,比例近四成。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畢生追求。至今,雜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尼、越南、菲律賓、美國、巴西、馬達加斯加等國大面積種植。雖然在國內外獲獎無數,但袁隆平一直孜孜不息培育更優質的超級雜交水稻,造福萬民。

二○一九年九月二十九日,國家勳章頒授儀式在北京舉行。年近九旬的袁隆平罕有地穿上正裝,繫上領帶,從國家主席習近平手中接過「共和國勳章」。接受記者採訪時,袁隆平說:「總書記問我,有甚麼進展?我說,我們正在向一千二百公斤畝產衝刺!」

追悼會將於明日(二十四日)在長沙舉行,殯儀館今日開放公眾弔唁。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發文悼念說,袁隆平「一生修道雜交稻,萬家食糧中國糧。我敬愛的大師千古!」 ​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