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引入醫生 助病人與時間競賽

2021-05-13 00:00

特首上星期初公布即將向立法會提交草案,以便引入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預計草案即將於未來一星期曝光,困擾香港公營醫療體制的醫生人手短缺問題,終可望有新方法紓緩。

香港醫生人手多年以來一直嚴重短缺。目前香港每千人口只有約兩名醫生,遠低於鄰近新加坡的二點五名,亦低於經合組織成員國平均的三點五名。全港約萬五名醫生,少於一半在公立醫院工作,多於一半在私營界別,換言之,公立醫生對人口比例更為懸殊,工作壓力非常龐大。

根據最新一份醫療人力規劃和推算報告,以一七年的求供情況為基礎,二〇年全港共欠缺約一千名醫生,十年後更欠約千六名,二十年後更欠接近二千名。對比上一份以一五年為基礎的推算,醫生短缺情況在近年愈見嚴重,當時推算二〇年欠缺五百名醫生、三〇年欠約一千名;公立醫院方面,一六年醫管局推算在二〇年將欠缺三百名醫生,但去年實質已欠多一倍,達六百六十名。數據反映全港及公立醫院人手短缺情況惡化,單以目前的服務質素作求供推算,醫生短缺趨勢已在未來不斷擴大,更遑論要改善服務質素而增加醫生人手了。為公立醫院引入更多醫生人手,絕對是刻不容緩。

公立醫生短缺,直接受害的,正是依賴公營醫療的基層病人。按醫管局資料顯示,無論急症室平均輪候八個小時,還是專科首次求診平均輪候近一年,輪候時間長得令病人難以接受,再加上輪候各項專科服務、造影檢查或手術程序等,要等候的時間,偏偏是病人最匱乏的,因為他們正正要和疾病競賽,要趕及在病情惡化前得到檢查、診斷、治療等,才可保住性命健康。

公立醫院病人大多來自基層,面對輪候時間過長,只有少部分有能力的可以轉求私家醫生,其餘大部分只留意病情變化,如病情告急,便趕往急症室,又或一直等待公立醫院服務。這情況要麼加重急症室負擔,要麼令病情惡化,因此絕大部分病人均認為要縮短輪候時間,增加醫生人手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換言之,任何增加醫生人手的途徑也應考慮。

現時本港醫生供應的來源包括:一、本地醫學院培訓;二、非本地培訓醫生應考執業資格試後,自行選擇於公營或私營工作;及三、非本地培訓醫生以有限度註冊方式於公營醫療機構工作。有限度註冊醫生必須同時持有外地醫生執照,就算工作多年,也不能成為香港正式註冊醫生,不利吸引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及挽留有限度註冊醫生留港服務。

根據海外經驗,引入非當地培訓醫生的途徑,除「考試考核」途徑,即:向通過執業資格試的非當地培訓醫生發出正式註冊執照之外,還設有「臨牀考核」途徑,即:在證明具備醫學水平(如:在指定醫學院畢業)下,可取得臨時註冊,再通過臨牀工作表現評估後,可同樣取得正式註冊執照。新加坡近年快速提升醫生對人口比例,正是因為設立了「臨牀考核」途徑,加快引入具資格的非當地培訓醫生。

因此,政府於本年二月提出修訂醫生註冊條例的建議,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是早應實行的,奈何近年一涉及引入境外醫生的議題,必定被炒作成「引入大陸醫生」及「免試執業,質素難保」等無理批評。為避爭拗,政府建議引入的醫生必須是香港永久性居民及於具認可水平的醫學院畢等,以免與人口實。

不過,近期公布的一項長期病患者對引入醫生的意見調查顯示,對於引入的非本地培訓醫生是否必須限制為香港永久居民,有接近一半病人同意,亦有四成不同意。數據反映有關限制並非一面倒獲支持,亦有個別意見指,只要醫生「有醫德、專業認可及豐富經驗,不論國籍也可以」。

另外,按政府消息,引入的醫生申請來港工作時,必須在指定醫學院畢業、須經香港公營醫療機構篩選聘用後、再向醫務委員會申請臨時註冊,才可於公營醫療機構工作,期間須受醫務委員會監管。對這批「過五關斬六將」而來的境外醫生,六成病人均表示有信心他們具備專業資格,「免試執業,質素難保」等論調,已難獲認同。

醫生人手不足問題困擾香港醫療體制多年,公營醫療機構人手更嚴重短缺,最終影響依賴公營服務的基層病人。面對過長的服務輪候情況,增加公營醫生人手確實是多種途徑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推動「臨牀考核」,便利引入醫生,絕對是早應為之。

疾病不等人,病人在治療的過程上正在與時間競賽,希望各界體恤病人困境,為引入更多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開闢一條新路徑,連同其他解決輪候時間過長的方法,以期有效縮短公立醫院服務輪候時間,讓需要依賴公營服務的病人得到適時救治。

彭鴻昌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