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五地區設施「升格」 變國際體育賽場
2021-05-09 00:00
體育專員楊德強在接受本報專訪時透露,有關檢討體育場地規劃標準的顧問研究快將完成,預計在今個立法年度內向立法會作匯報。他表示,顧問經檢視後,發現政府目前大多按照人口比例,決定在某個地區加建體育設施,令一些較為大眾化的體育活動,坐落在每個地區的體育場地及設施也似乎差不多,「過往的一段時間的做法是,每區只要有足夠人口,就會增設一個體育館,而其設計較為標準式,一個地區出現合適規格,就每一區也是同一規格。」
他說,過去卻似乎較少考慮,可以興建不同「等級」的體育設施,配合不同使用人士的需要,故在未來一段時間,會考慮在部分地區加建一些區域性或全港性的體育設施,適合舉辦一些比較大型或高水平的賽事,其設計要求會跟一般大眾化場地甚為不同,除了希望令不同場地之間有所區分,亦可令部分地區設有場地,日後可以舉辦一些本地,以至小型的國際性賽事。他坦言:「希望不要千篇一律,全部也是一些比較大眾化的場地,到了要舉辦一些比較大型比賽時,卻較少『啱用』的場地。」
楊舉例指,近年在荃灣西建成的荃灣體育館,就跟一般地區體育設施有所不同,打算日後在設計體育場地時,也選取一些適合的場館提升其設施,以至日後可以舉辦多一些較高等級水平的賽事,「未必需要到達啟德體育園的層次,可處於中間的規模,令不同賽事也可以有適合的場地進行。」
他說,計畫提升設施的場地,主要是一些未來新落成的場館,由於一些地方夠大、地點又適中的場地,如鄰近港鐵站或巴士總站,一般會較適合舉辦本地和國際賽事,因此先行集中揀選符合有關條件的場地,去提升其場地配套。其中,政府在一七的《施政報告》中提出「體育及康樂設施五年計畫」,以期在二○二二年前展開二十六個項目,楊稱當中一些新建的室內體育館,例如馬鞍山第一○三區綜合設施大樓 (前稱馬鞍山第一○三區體育館)早前已獲批前期工程撥款,由於其坐落地點不錯,會考慮提升其設施規格。「因為前期工程撥款主要用作探土及進行初步設計,稍後會再進行研究,其具體設計仍有調整空間。」
此外,民政事務局正籌劃其他新項目,包括重建元朗大球場、屯門第十六區運動場、愛秩序灣體育館及白石體育園等,以提供體育設施,也會配合日後舉辦區域性或全港性賽事。
楊提到,一直計畫重建的元朗大球場,目前正進行前期工程的設計,希望改善場地的燈光、面積、更衣室及藥檢設施,日後提升至層次較高的球場,「元朗大球場歷史悠久,概念是希望提升至相當於旺角大球場水平的球場,變了新界西日後也設有一個大型球場,日後可以舉辦一些較為大型的賽事,不但是港超聯,一些亞洲足協賽事日後也可以安排在該場地上演,方便當區居民欣賞高水平賽事。」
當局銳意在地區注入競賽場地,正籌劃興建的愛秩序灣體育館,佔地達一點八公頃,是其中一個定位為適合舉辦大型比賽的場館。根據最新設計意念,場館設有多用途主場及副場,除預算合共可提供二十個羽毛球場,其多用途主場、副場及室外均設有五人足球場,可互相配合使用,加上場館設有容納二千名觀眾的看台,其中五百個屬可摺疊式座位,康文署亦擬打造有關用地成為港島區內一個地標式五人足球活動場地,配合最新足球運動的發展政策。
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撥款逾三億元改善足球場設施,包括大幅增加合國際標準的五人足球場,一直用作康文署轄下香港東樹木組臨時工作站等用途的筲箕灣東喜道用地,也將會納入有關設施。其多用途主場館,除可供用作三個籃球場/排球場外,亦可用作五人足球場,加上設有可容納二千名觀眾的看台,當中五百個屬摺疊式座位,料日後可用作舉辦區域性國際賽事。其副場館亦可供用作一個五人足球場,並設有可容納三百名觀眾的看台。
康文署表示,東區現時設有六間體育館及三個游泳池,全年使用率均甚高,考慮到擬發展用地的地理位置毗連港鐵筲箕灣站,交通非常方便,因此建議充分利用其地理優勢,在該用地上興建體育館、室內暖水游泳池及戶外動態及靜態休憩設施,並在原址重置香港東樹木組工作站等,以滿足地區人士對康體設施的需求。
為配合政府「一地多用」的政策,工程範圍亦會考慮加入運輸署的地下公眾停車場,提供約三百個車位,包括私家車、商用車輛及電單車等。不過,有關設施的規模須視乎技術可行性研究、場地限制及詳細設計而定,而且以不影響其他設施為原則。
「現時所用的指引只講政府的場地,但指引是在九十年代制定,即三十年前,主要是『數人頭』。」民政事務局是次委聘顧問評估本港未來各區體育設施需求,過程十分仔細,除了參考外國的例子,也進行了一次十分大型的調查,一併了解政府提供的場地,以及一些私人場地的使用狀況,以作整體評估。楊德強說:「在三十年前,私人屋苑或私人場地是十分少,但近年很多私人屋苑也擁有自己的地方,擁有本身的泳池和球場,所以顧問也很大規模,數了一轉,究竟私人方面提供甚麼場地。」
與此同時,當局也優化評估設施需求的方法。楊指出,以往只是簡單地透過「數人頭」,以評估在某個地區所需提供的室內場、籃球場、泳池等,但隨着時代轉變,以往一些數據未必有用。他舉例指:「以往足球場是使用真草,現在很多足球場改了仿真草,其使用率可以高很多。跟三十年前比較,使用同一球場,情況可能很不一樣。可以說,現在不需要那麼多人,就要有一個足球場,因為過去真草一日只可以開四小時,現在仿真草一日可以開十小時。」
他亦指出,於九十年代所定的指引,定出了十多項市民最常參與的運動項目,因應市民的喜好已可能有所不同,故進行大型問卷調查後,已再整合數據,以評估需求和供應之間的差距,從而決定如何修定規劃指引,補充「空缺」。他說,初步收集的收據顯示,市民對運動的喜好轉變不大,室內場館和十一人足球場仍然需求很大,但受歡迎的運動已略有不同。他舉例指:「近年市民愛緩步跑,攀升了很多級,九十年初不是很多人喜歡,但現在卻很受歡迎,壁球卻跌了出榜。」
至於位於私人體育會、私人住宅等地方內的一些私人體育場地,他坦言過往常被忽略,但由於現在有不少市民也在有關場地打波,甚至參與聯賽,坦言重新評估其「供應」狀況時,需要「老實」一些,需要一併了解其分布情況;對於有意見認為有關場地並非「百分百」對外開放,甚至要收費,顧問則建議以「折扣」方式處理。他說:「評估時會考慮其使用率,例如一個坐落在私人場地的仿真草足球場,其使用率肯定不會像康文署場地那麼高,不會當作同一類場地看待。」據了解,相關顧問研究已接近完成,當局預計在今年諮詢立法會,並跟進該項研究提出的建議,包括修訂《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