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海洋專家「學生為本」教學法獲獎

2021-02-08 00:00

(星島日報報道)「在學生心中埋下種子,自然會改變態度和習慣」。海洋生態受人類活動重創,但坐言起行參與保育,卻是知易行難。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教授崔佩怡,通過理論與親身接觸並重的教學模式,教授海洋知識;更在中學推行「育養珊瑚校園計畫」,讓學生親手培養珊瑚,領悟海洋環境價值,憑藉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法,獲得中大頒發博文教學獎。

加入中大逾兩年的崔佩怡認為,人人都能為保育出力,一直希望憑藉自己對海洋研究的經驗和熱情,引起學生對自然世界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參與海洋保護行動。她坦言,教學不能「硬來」,構思教學以學生為本的原則,除精心設計教材,深入淺出地講解課堂知識外,更帶領學生到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參觀,親手培植珊瑚及接觸海洋生物,拉近他們與海洋生態的距離,「有一次海膽在學生手上生蛋,令他們非常驚喜。」

崔佩怡積極推廣珊瑚保育,包括成立本港首所珊瑚學院,邀請學生擔任義工,協助研究珊瑚修復方法、把陸上培植的珊瑚移植至海灣等,又在中學舉辦講座、海洋工作坊等,去年更與漁農自然護理署合辦「育養珊瑚校園計畫」,協助六所中學進行約八個月的珊瑚育養,再交還學院移植到海洋中。

「不論大學生抑或中學生,以往視海洋生態受破壞很遙遠,現在海中有自己培養的珊瑚,他們更加關注,有人更減用塑膠,甚至參加保育工作。」崔佩怡認為教育不僅是教授易忘的知識,而是給予難忘的經歷與感受,「在學生心中埋下種子,自然會改變態度和習慣。」

因應新冠疫情,崔佩怡指無法進行外出教學活動,將製作海底拍攝的虛擬實境教材,讓學生學習。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