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一派】青年對政府無信心的背後原因

2021-01-06 00:00

中大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早前獲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撥款研究。研究調查了二百五十名高中生,當中八成七稱對政府無信心,認為是警號。研究團隊稱學生信任政府,背後原因是他們覺得自己有份參與青年政策,要予機會年輕人做改變社會的事。

調查研究似乎認為,青年對政府無信心是因為政府沒有讓青年覺得有份參與青年政策。但有幾個問題值得注意:第一,導致高中生對政府無信心的真正原因是甚麼?真的是對《基本法》、政治體制和香港現狀有深切了解,從而信心不足?還是久經反對派的負面洗腦,從而造成在一二年反國教以來的盲目不信任?第二,甚麼叫做青年政策?為甚麼要特別設立一個年齡階段的青年政策?這與教育政策、就業政策有甚麼區別?

青年是一個社會群體,因此青年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的一部分,所謂「青年政策」,其實也是包含在社會政策的集合內,例如青年的教育問題、就業問題及住屋問題等,其實也就是教育政策、就業政策及房屋政策可以解決的,毋須將「青年」獨立出來,另行施策。或許有人會問,那為何長者政策、婦女政策可以有?這是因為長者和婦女是社會普遍認同的弱勢群體,老人可能失去工作能力,需要額外關懷照顧,婦女涉及平權,獨立施策可以理解。但青年是「八九點鐘的太陽」,既不像長者需要照顧,也不涉及平權,雖然可以有一定的幫扶措施,但遠未到需要在公共政策中獨立單列成策的地步。從過去一年的事例可以看出,特區政府獨立單列的「青年政策」,並無真正幫助到青年人在生涯規劃發展上有所提升,而是淪為盲目提高青年不切實際的期望的「糖衣炮彈」,誤導他們以為「會哭的孩子就有奶吃」。

青年人社會經驗和人生閱歷不足,容易受反對派歪理邪說的洗腦影響,因此難免會有激進的行為和主張,導致對政府的盲目不信任,這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引導和教育。讓他們知道社會是多元複雜的,萬事並不盡如人意,讓他們學會如何與不同人群協調發展與協商對話,從而重塑他們待人接物的行為模式與認知感受。只有充分了解社會的多元性與複雜性,他們才會真正成熟起來。人不一定分階級,但一定分階段。人在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到了成熟階段變得平和,開始自我修正實踐理想的手段和路線,最終會明白「理想」雖然重要,但「理性」同樣不可或缺。

但要注意的是,我們勿將自身經驗閱歷的強制灌輸當成引導,把教訓當作教育。也許青年人的看法我們並不認同,但我們亦絕不可將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他們,雙方大可各自表述,關鍵在於彼此尊重,通過了解他們的真正需要正確引導他們,將青年人的勇氣和衝勁,轉化為建設香港的理性力量。

鄧飛

中學校長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