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港深強強聯手 非單靠「機遇」維繫
2021-01-03 00:00深圳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由「深圳加工」、「深圳製造」,直到今天的「深圳創造」,深圳的發展經驗為世界呈現了國家的無限潛力。深圳能屢次抓緊發展機遇,與背後的發展思維息息相關,香港則空擁機遇,缺乏整體的發展藍圖,可見深圳超越香港並非單純「機遇」二字可解。
首先,香港須要全面的身體檢查,為社會注入創新力。深圳的發展動力體現在一個「富整體性及創新力」的發展框架,當局在規劃和發展城市時,以潮流大勢作深度分析,每個片區的優劣性、角色定位、人口分布均在考慮之中,而且政府各單位、部門、大學、民間均可向政府建言,政府對社會資訊的掌握度高,令城市資源配合國際大趨勢下得以充分利用,從而能夠做到科學施策。這種做法能持續推動城市規劃、住屋、產業發展及轉型等,令城市發展充滿動力和韌性。
香港社會亦不乏有心人,希望為社會發展出一分力,例如「社創基金」一直支援本地社會創新的工作。但這些零星、較碎片化的民間創新思維在政府的宏觀發展藍圖,如《香港2030+》未得彰顯,令社會創新有心無力,間接導致了香港社會發展軌迹缺乏活力和創意。香港社會問題叢生,住屋、土地、醫療、分配問題等一直都浮現在社區。可惜政府的規劃一直較為被動,如政府研究發展棕地的評級標準被批「粗疏」,低估了新界不少棕地的發展潛力,而政府多年來提倡發展基層醫療,其成效可謂乏善可陳。面對其他城市急速發展,香港缺少的是一份前瞻和主動。
「機遇」不斷成為政府高官談及和內地城市合作時的一個詞語。若香港自身的發展流於被動,無論外在機遇如何多元,亦難以把握。其實注入創新力並非是摒棄香港原有的優勢,國際金融中心、法治、自由等已經是香港的代名詞,上述比較深圳和香港的城市規劃方向並非斷言香港應盲從深圳的發展路向。但面對國家和世界格局的轉變,香港和其他內地城市關係的轉變,「墨守成規」不應是香港政府面對社會發展時應有的態度。
香港原有優勢例如完善的司法制度,成熟的金融、融資的操作、高質的教育和人才培訓,若能好好利用,必能和深圳成「錯位發展」,既不會失去香港原有優勢,還能充分利用毗鄰大灣區這一地理位置,把機遇牢牢把握。只有最切合時宜的制度,沒有最完美的制度,「大市場小政府」斷不是香港的金科玉律,我們必須重塑有效的發展思維。
何泳瑤(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