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論壇】減廢須政府突破重圍 靠實際行動非空談

2020-12-25 00:00

環保署剛發布去年的《都市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整體棄置量及回收率跟一八年相若,減廢成效不彰,幾可肯定二二年達不到一三年訂下的減廢目標。再者,今次的數字並未反映疫情下暴增的即棄塑膠,加上收緊各地進口回收物標準的《巴塞爾公約》即將在二一年生效,廢物圍港的窘境將再深陷一分。改變的關鍵,全在香港有力改變的持份者是否積極行動,首當其衝的固然是相關的政府部門。如果環境局仍未有誓要追回落後的減廢進度的決心,包括全速推動垃圾徵費等,就會讓廢物量持續增長、回收率低位徘徊、堆填區塞爆、海洋垃圾污染加劇等問題惡化。

一九年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達四百零四萬公噸,雖然較去年稍微回落百分之三,但仍屬近十年的第二高。政府於一三年曾在《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中定下在二二年或之前,將香港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從每日一點二七公斤減少到零點八公斤或以下。然而,現時顯示每日人均廢物棄置量不跌反升至一點四七公斤,餘下三年還要減四成五才能達標。如果沒有落實比現時進取的減廢政策及回收配套,減廢目標落空是毫不意外的結果。

政府現時減緩廢物問題的其中一個主要方向為提升回收率,亦是大部分公眾認知中的有效方法。然而,去年的回收率只有二成九,較一八年下跌百分之一,創十年新低。更甚的是,在來年並不見得回收挑戰得以緩解。《巴塞爾公約》將在二一年生效,進出口受管制廢塑膠,皆要向相關部門申請許可證。這意味各國對可回收塑膠的進出口要求提高,而且有更嚴謹的監管,會令香港的可回收塑膠更難出口,只能依靠本地處理。然而,本地的回收配套仍有待更全面的發展,才能有效從公眾手上收集足夠的塑膠量,支持本地回收廠的營運。疫情已經嚴重打擊中小型回收廠的經營,如果政府沒有在回收的各個層面,包括收集、物流等全方位撥亂反正,香港的回收業岌岌可危。

不過,即使回收做足,若最逼切的海量廢物生產源頭仍然懸空未決的話,廢物問題仍然未能解決。要是我們一直沒有有效的減廢政策,其他的末端解決方法也只是配襯。習慣在外解決一日三餐的香港人,在二〇年逼不得已要以外賣形式醫肚,隨之而來的是每人日產十數件以上的即棄塑膠餐具,有其他環團就統計過,今年的即棄塑膠餐具每周達一億件,比往年同期增逾一點二倍。細看一九年的五號及六號膠出口回收數字,皆插水式暴跌。即棄餐具大部分皆以此兩款耐熱度較高的塑膠所造成,在環保署沒有提供本地回收數字下,五號膠回收量赫然由前年的五百零九公噸直線滑落至一九年的「零雞蛋」;六號膠則大跌八成至十八公噸。單靠回收難以解決問題,在完善回收網絡外,環保署更應該尋覓積極的減廢方法,例如推廣可重用模式成為主流。

政府亡羊補牢的決心,首要可見在餘下任期能否成功推動立法會通過垃圾徵費。這是所有減廢的基石,由提高市民及工商業界的減廢誘因,以至落實往後的生產者責任制,收緊企業的派膠量,垃圾徵費都可以作為牽頭政策。

此外,環顧其他地方的政府,他們在疫情期間反而更積極推動大小的減塑政策或措施,值得環境局借鏡。近至澳門早前宣布禁止難以回收或處理的發泡膠餐具進口,又或台灣與中小企推出可重用網購包裝計畫,或是在餐廳之間協調成立可重用餐具網絡,方便食客在享用外賣後可更簡單歸還餐具。即使有些只是試行模式,但實際行動,絕對比只做宣傳和教育來得更有效。現屆政府還剩一年半,官員們要把握時機展出力挽狂瀾的行動力來處理積壓多年的廢物問題,相信這也是香港市民所期望的。

陳可淳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