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調查:本地主流高中生 對升讀大專感消極
2020-12-03 00:00
中文大學教育學院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優配研究基金,資助一百萬元進行研究,一八年十月至去年五月進行調查,成功訪問五千多位高中生,了解影響他們升讀大專的因素,其中逾六成是本地主流學生,一成二屬居港不足七年的內地來港學生,少數族裔學生則佔一成四。
研究顯示,與內地來港及少數族裔學生相比,本地主流學生在「自我信念」及「專上教育功能」的自我評分較低;被問及大專學歷能否「提高社經地位」及「使家人快樂」時,分數亦低。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副教授袁月梅分析,本地主流學生對大專教育功能的認同感較低,反映他們對升讀大專的態度較為消極及感到支援不足,原因之一是他們較內地來港及少數族裔學生,對自己有更高期望,「但後來卻發現畢業後出路狹窄,彷彿看不到前景,也不知怎樣突破。」
在升學障礙中,內地來港與少數族裔學生在「種族文化」、「家庭背景」及「社會對性別的期望」三方面,都較本地主流學生面對更多困難;少數族裔生在「經濟狀況」等有較大阻礙。袁月梅指不少少數族裔生放棄升學,特別是女生;他們更認為大專畢業生收入,不如保安或「跟車」,而寧願放棄升學。
研究團隊亦發現,本地主流學生與內地來港學生因擔心英文科成績未如理想,而缺乏信心;少數族裔學生受限於中文能力,例如有在港出生的印尼裔學生,因過度緊張文憑試中文科成績而發燒,最終缺席考試,未能升學。對於本地主流學生,袁月梅建議不同機構加強合作,提供多元職場體驗計畫,增加學生畢業後的機遇及信心;加強師生及校友計畫,幫學生累積文化及社會資本。至於內地來港及少數族裔學生,她認為關鍵在於幫助他們融入社會,增加其歸屬感,以及提升其英文或中文能力。
取錄不少基層本地生及新移民學生的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校長歐陽麗瓊建議,課程可以多元化發展,發掘學生不同方面的潛能,提升他們的信心與學習動機,「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不能以單一方法教育他們。」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