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經時事分析】廢膠不廢 有潛力作建材
2020-11-02 00:00近年有建築業界人士嘗試將塑膠廢物混合添加劑後,製造成新建築材料興建樓宇,聲稱成本低又環保。本港目前亦有將廢塑膠改造成遊樂場地墊、塑膠木材等經驗,把其用途擴展至興建樓房,是否可行?
塑膠也是熱和電的良好絕緣體,又能抵抗化學腐蝕,經強化、複合後可增強功能,例如玻璃纖維強化塑膠的強度,可比鋼鐵還要高,故吸引建築業以之作為建築材料。在建築世界,塑膠一般會用作非結構材料,亦會與其他材料複合使用,例如用作覆蓋在電線上的絕緣材料、人造板的貼面材料等。小部分會用於製造承受輕荷載的結構構件,例如候車亭。
原始塑膠因加工方法簡單,自動化程度高,生產的能量耗損低,故被廣泛使用。但塑膠也是極難自然分解的物料,分解周期可長達四、五百年。雖然當中部分可以回收再造,但只限於某些種類,而能夠回收再造的,成本又往往高於由石油生產的塑料,難以有利可圖。截至一八年,全球有多達九成一的塑膠廢物未被回收。
不過,這些限制並未令有心人氣餒。哥倫比亞一家建築公司與回收商合作,將塑料殘渣、電子廢物和橡膠熔化後,擠壓成類似「樂高」積木形狀的磚塊,再以之作為建築材料。這些磚塊只要加入添加劑,便具有防火、隔音、不滲透和抗震的特性,可抵抗地震、洪水和極端高溫。
該公司的創辦人之一Óscar Méndez聲言,用廢塑膠製成的磚塊,較普通建築材料堅固兩倍,而且防水性能極高,能抵禦海水和淡水,因此可以建在水中或受洪水侵害的地方。
目前,相關技術已應用於建造哥倫比亞的應急避難所。該公司去年亦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計畫兩年內為西非國家象牙海岸興建五百所學校課室。
另一邊廂,南非民間團體「Waste-ED」亦利用廢塑膠製作出「生態磚」,方法是將已清潔及風乾的軟性塑膠垃圾,塞進潔淨的膠樽,然後將其整齊放在框架上,再用黏土補滿縫隙,待這些膠樽嵌入粘土,便可充當填充物並產生絕緣作用,而粘土則可以保護瓶子,從而代替磚塊或混凝土塊。
有關技術現時已應用在南非開普敦郊區的多座建築,包括托兒中心等建築的牆壁。
不過,廢塑膠建材也有其局限,首先是其並非全然環保。有環保團體指出,塑膠廢料含有多種添加劑和污染物,例如用作鋪設道路後,有害物質可能會滲透到地下水;在道路使用時,這些物料又因為熱量、磨損和流失,散布數萬億顆微塑膠到四周的空氣、水和土壤中,變相造成更廣泛的塑膠污染。
從技術層面上看,塑膠每次熔化和加工時,聚合物鏈都會降解,導致機械性減低,要通過混合添加劑或原始塑料,方可恢復塑膠的性能。
香港政府近年亦關注到塑膠廢料污染的問題,並嘗試將廢塑膠循環再用,包括將回收塑膠及木屑加工成塑膠木材,貪其具有防蟲、防腐等功能,適合作戶外設施,包括地板、長椅、籬笆等。另外,回收的膠樽及輪胎亦有循環再造成遊樂場地墊。
既然本港已有廢塑膠循環再用的經驗,利用廢塑膠建材建屋又是否可行?本港現時提倡的組裝合成建屋方法,會在廠房中製造獨立的組裝合成組件,而在現有的預製工序,會以鋼製模板取代傳統施工方式所用的木製模板,目的是減少廢物產生。
將廢塑膠建材套用在這種建築方法上,同樣可以減少廢物,但要留意,從外國例子可見,廢塑膠建築大多是單層式,而且長遠會引起污染環境的問題,本港若採用有關物料,可能只適用於臨時小型建築。
為提升處理廢塑膠的能力,環保署今年初推出「中央收膠」先導計畫,在三區試行由回收商統一收集廢膠,再運到回收場進行分類、破碎、拉粒等程序,生產成再生膠粒原料後,售往東南亞及內地市場。
但值得留意的是,本港的回收再造業近年受經濟周期及市場狀況影響,加上外圍市場持續不景氣,預期會繼續拖累業界的整體表現,而鄰近地區近年亦收緊進口管制政策,令回收物料出口變得困難,變相少了出路,或進一步減低業界的回收意欲。
故此,香港長遠更加要做好本地回收,以確保廢膠有被妥善處理,同時要尋求更多出路,例如鼓勵本地廢料、本地重用,為廢膠賦予新用途。
(全文見智經研究中心網頁:www.bauhinia.org)
智經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