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研新磁力共振顯影劑 助診斷阿茲海默症
2020-10-28 00:00
「β-澱粉樣蛋白」成像的臨牀方法費用高昂、具入侵性和放射性,而且解像度有限,若使用磁力共振掃描成像,現時臨牀上並沒有獲認可的相關顯影劑。有見及此,浸大化學系教授黃文成和李紅榮團隊,利用一種常用作磁力共振掃描顯影劑的化學物質、含有金屬「釓」的納米顆粒,在其表面塗上經特別設計,附帶一種獨特的熒光花青素染料的矽塗層,令其可用於顯示「β-澱粉樣蛋白」的影像和數量。
黃文成指,通過改造含釓的納米顆粒外層和它的功能,開發出的磁力共振掃描顯影劑多用途和敏感度高,並經小鼠實驗證實有效,證明經改造的納米顆粒能穿越血腦屏障,與腦內的「β-澱粉樣蛋白」結合。
「研究結果顯示,我們的發明在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診斷和恒常普查方面有很大潛力。它亦可協助監察病情的發展,以及評估潛在藥物的療效。」李紅榮表示,如顯影劑投入臨牀應用,能為該病症進行大規模普查,讓患者盡早接受診斷和治療,除提供更佳的臨牀護理,亦可紓緩公共醫療的負擔。
團隊亦發現經改造的納米顆粒,能有效抑制「β-澱粉樣蛋白」積聚過程及神經毒性,具治療阿茲海默症潛力,日後將成為團隊另一個研究方向。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