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Snap Shot】北角海濱變幻時

2020-09-19 00:00

上文提及,土木工程拓展署近日就東區走廊下之行人板道工程,即筆者口中的「東廊碌架牀」,日前向海濱事務委員會匯報進展。北角海濱花園位處工程的中心位置,將東西兩段板道連接起來。

北角海濱花園前身為一九五七年落成的北角邨。優越的臨海位置,讓其被冠以「公屋豪宅」的稱號。北角邨於二○○二年完成歷史任務後被拆卸,及後經技術研究、社會討論、規劃程序、賣地和興建,新的海濱發展於二○一九年底大致完成。

今天所見,北角海濱已重新活潑起來。發展商按規劃大綱要求,把空間整合,將建築物從海濱後移最少二十米,並把兩個碼頭之間的巴士總站遷往室內,騰出空間興建了全長四百米,面積達一萬五千平方米的連貫海濱公共空間,佔整幅發展用地約四成。

這片海濱成為了天后至鰂魚涌之間最大片的公眾休憩用地。四條與內陸連接的地面行人路把渡輪碼頭、巴士總站、港鐵轉車站等交通要塞連貫起來。得天獨厚的暢達性,吸引不少市民前來到訪。昔日停滿雙層巴士的排坑,搖身一變成為絡繹不絕的林蔭步道。

海堤上的石牆老樹、渡輪碼頭內的海鮮攤販、東廊橋底下乘涼的老街坊、大廈倒影中的晨運客,及糖水道T字碼頭的釣魚發燒友等等,均是舊區歷史記憶的延續。另一邊廂,可以「吹海風」的長廊和海邊咖啡店,可以「涼冷氣」的商場和海景餐廳,以及可以「放下狗」的寵物公園,則吸引了不少年輕家庭、假日休息的打工仔和傭工前來唞唞。近期,一些區外居民更被附近酒店的優惠吸引,選擇來一晚「微旅行」,讓這裏的璀璨夜景多了一群意想不到的新觀眾。綜觀各區海濱長廊,這裏的用家組群可算是最多元。他們共冶一爐,悠然自得地享受海濱空間。

筆者經常強調,海濱不應只是一個靜態公園。要海濱朝氣蓬勃,也不能單靠硬件。當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為海濱賦予新面貌,如何讓海濱於開放後保持生命力,便有賴政府和民間彼此積極投入。在這裏,我看見了社區各持份者共同打造精采空間的例子。

早前於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的編織作品大受歡迎。海濱事務委員會及發展局海港辦事處與本地藝術團體再次攜手,加上懿念工作室的參與,將平凡的海濱欄杆變成色彩繽紛的編織花海,花海更將於月內有新作品。另外,我們會在九月下旬聯乘專業摺紙藝術家陳柏熹,為長廊東端電照街的一片空地進行地方營造,設置以海洋生物為主題的桌椅。

對,是桌子加椅子。筆者近期的一個重要體會,就是要把海濱成為一個可以讓市民「企企理理」吃頓飯,甚至「work from home」的自由空間。因此,「無枱不行」。如果今次試驗成功,可在更多海濱地點推行。

此外,負責管理長廊前方二十米闊地方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於地面印上了動物腳印以標示一條寵物通道,令長廊變成了共融空間,方便遛狗人士之餘,亦促進遊人和寵物相互交流。

至於目前負責管理後方廣場部分的發展商,亦積極推出不同主題的季節性大型布置,為遊人提供有趣打卡熱點,之前的粉紅櫻花樹和近期的紫花隧道都深受歡迎,為市民帶來有別於一般政府休憩空間的體驗。這種由政府和民間混合管理海濱的模式,於中環和觀塘海濱都能為海濱帶來新意。這裏由商場營運者負責,初步看來效果也不俗。

隨後接力的是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路過北角」地區活化計畫。計畫透過藝術啟發大眾對公共空間和海濱的思考,為社區帶來改變。在疫情期間,團隊已透過短片、刊物、網上參與等,激發公眾參與空間的改造。期待團隊未來的社區工作坊、導賞團、公共藝術等活動,會為海濱帶來更多的嶄新元素。

新發展亦包括了一座臨海的社區會堂。待疫情完結後可作更多活動,與戶外空間產生協同效應。

我們相信,北角海濱的成果,可成為社會攜手建設海濱的範例。當板道和東岸公園落成後,北角的海濱公共空間將倍增至八公頃。我們更期待社區參與的團隊精神能同步延伸,吸引更多有心人投入海濱建設。

吳永順(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

http://avincentng.blogspot.hk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