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論政經】疫情與地緣政治考驗大國風範

2020-08-25 00:00

面對新冠病毒這個共同敵人,全球理應衷誠合作,可惜在地緣政治因素的陰霾下,疫情反而加速了中美兩國的角力升溫。美國從最初的貿易戰到近期舉動,步步進逼,地緣政治風險繼續走高。

隨着美國總統選舉臨近,對華問題成為愈來愈重要的選舉議題。特朗普政府在處理疫情上進退失據而備受國內外抨擊,遂將矛頭指向中國,意圖轉移視線。華府對Tik Tok、華為的遏制,與巿場經濟相違背,更對國際間科技和網絡互通造成深遠影響,而對香港與內地十一名官員的制裁,背後的政治考量昭然若揭。可以預期,在十一月總統大選前,中美關係將愈見緊張。更甚的是,近期美國戰機和軍艦在台海和南海一帶的行動愈見頻繁,雙方在未來數月擦槍走火的風險,不容輕視。

和平來之不易,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二十一年就爆發二戰,緊接而來的是逾四十年的「冷戰」,直至美蘇關係緩和以來,世界才算享受了數十載難得的平靜穩定,國與國的互信和互動上升,開展分工合作,大步推進全球化,經濟開始起飛,大多數人都受惠。

在經濟高度全球化的今天,斷言與中國「脫鈎」,受影響的不止是中國,歐美、東南亞以至南美的商家和消費者也會受打擊。這也是當前中美角力不同於當年美蘇「冷戰」之處,當時美國以至全球與蘇聯的經濟依存度很低,但現今國家之間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若真要「去中國化」,恐怕各方需要付出更大成本。

面對美國的進逼,中國並沒有屈從,一方面以克制的態度作出相應反制,維護自身利益,同時呼籲美方增加理性溝通化解矛盾。香港是全球化的一大受惠者,出口貿易、金融、物流等支柱產業無不因而蓬勃發展。隨着中美緊張關係升級,加上疫情反覆的困擾,已無可避免對香港經濟造成重大打擊,如果繼續挑動國際矛盾,走到外國要求制裁國家和香港,不但對香港發展毫無幫助,更只會火上加油,對自己、對國家、對全世界都沒有好處。港人一向熱愛和平,講求理性,在當前地緣政治風險升溫之際,應該從大局角度思考,多做一些益人利己的事。

現時中美雖未至於「熱戰」,但已處於「冷戰」邊緣。世界需要扭轉兩極化的局面,當前疫情更需要全球多國攜手應對。國與國的角力司空見慣,但也要有底線,在關鍵時刻放下成見,以溝通解決分歧,以交流取代衝突,合力維護全球共同利益。若置人類福祉於不顧,何談大國風範?

李民斌(全國政協委員)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